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 处:《教育文汇》2023年第1期24-28,共5页
摘 要:教育者如何认识和解析儿童的“口是心非”行为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运用现象学的方法系统地分析儿童的“口是心非”行为,发现该行为的频繁出现首先是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对于本我中各种欲望的过分克制所造成的自我成长的动力缺失;其次是由于儿童超我与自我的想法的背离,使之出现羞愧的情感体验;最终在超我对本我的压制过程中所造成的自我认同危机。面对儿童“口是心非”行为背后的人格冲突与自我成长问题,教育者需要满足儿童的本我中对于归属与爱的需求,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给予儿童寻找自我认同的勇气,最终使儿童走向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的和谐统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6.13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