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中的脆弱性问题--以孔子答宰我问“三年之丧”为例  

Vulnerability in Confucian Ethics:A Case Study of Confucius'Response to Zaiwo's Question of Three-Year Mourning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吴先伍[1] Wu Xianwu

机构地区:[1]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23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22年第10期32-42,共11页ETHIC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中国重建”(项目编号:19ZDA033);江苏省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原始儒家责任伦理研究”(项目编号:19ZXA002)。

摘  要:西方伦理强调道德之人的强大,否定其脆弱性,而儒家伦理则高度重视伦理之人的脆弱性,这在孔子答宰我问“三年之丧”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人不仅小时候高度脆弱,在出生三年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而且这种脆弱性与人相伴一生,因为人始终会受到老病死等问题的纠缠。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脆弱性,所以,人们能够对他人的脆弱性产生共通感,愿意为他者承担道德责任,愿意帮助他者。人们在为他者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又将自己作为一个坚强的道德主体建立起来。不过,这种坚强并没有消除脆弱性,而是在深刻体会自身脆弱性的基础上,对他人的脆弱性感同身受,从而使自己的仁心善性不断被激发出来,使自己在道德之路上坚持不懈。

关 键 词:儒家伦理 三年之丧 脆弱性 

分 类 号:B82-0[哲学宗教—伦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