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陆月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评论》2023年第2期67-76,共10页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语录类文献整理与儒家话语体系建构及传承的研究”(项目编号:20&ZD265)阶段性成果。
摘 要:批评古文家“以文明道”“文与道俱”,修正道学家“以文载道”“作文害道”等观点后,朱熹提出了“文自道流出”的文道思想。此思想植根于朱熹的哲学理论,他在发展二程“理一分殊”观念的同时,改造了张载“气一元论”主张,通过对“道体”的重新界定,建立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宇宙观,不但将“道”提升到了精神实体的高度,而且在哲学思想中为“文”奠立了本体依据。然而,朱熹并未沉溺于对虚味无住之“道”做形而上的玄思,而是回到以真实情感为内容的的经验现象界,确立了“心统性情”的心性论,将作为本体的“道”安置在作为主体的“心”中,由此通过“文与道合”的创作目标来实现“心与天合”的文化理想。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7.5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