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牟方磊[1]
机构地区:[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争鸣》2023年第6期118-125,共8页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8ZDA278)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文学主体性”理论一经刘再复提出便引发了热烈讨论^①,其作为新时期文论史上的一个轰动事件,已经终结,但“文学主体性”作为一个文论真问题,却并未过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文论史效应也愈益凸显:一是肯定性效应,诸多支持者以不同方式继承、发展、深化、完善“文学主体性”理论,最具体系性的论著是陆贵山的《审美主客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和九歌著、畅广元审定的《主体论文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二是反思性效应,很多学者从不同路径入手反思了“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困境与缺失。本文主要关注其反思性效应。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7.14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