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贺 LI He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 处:《甘肃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34-41,共8页Gans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创新项目“尼采与19世纪末欧洲的文化危机”。
摘 要:与康德以来的审美无利害--剥夺了美与欲望的关系不同,在古希腊美学中,美始终代表着强烈的吸引力,与人的欲望紧密相关。柏拉图在《会饮》和《斐德若》中通过重塑爱欲与美的关系实现其爱欲哲学的建构,使得美成为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会饮》中,柏拉图强调爱欲以美为对象,在美中孕育,爱欲求美是爱欲逐善的实践,由此给出一条具有普遍性的智识爱欲之路,初步建构了爱欲的形而上学。进一步,在《斐德若》中,柏拉图通过强调美的可知性、自明性和直接可感性特征,明确美作为理式的独特性和优先性。然而,在爱欲与美的关系中,美不仅是爱欲的对象,还是爱欲得以实现形而上学化的关键,美实现了爱欲的净化。至此,柏拉图把古希腊传统文化语境中爱欲与美之间的性吸引力关系转化成为形而上学关系,爱美的人成为最高级的灵魂,爱美的生活成为最值得过的生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5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