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董丽慧 Dong Lihui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24年第8期119-134,共16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艺术的当代性理论研究”(批准号:22BA022)成果。
摘 要:20世纪30至60年代是欧美主流艺术范式从现代向当代的转型期,其中莱因哈特的整体创作,包括架上绘画、实用美术、艺术史教学及写作,具有承前启后的影响力,这显著体现于他针对时间展开的多重艺术探索。莱因哈特在代表作“时间之方”中实践的是对抗资本主义剩余劳动时间的“生命时间”,而他在构建错时性艺术史时间轴的尝试中,以“后历史艺术”之名实践的是利科现象学意义上的“归并时间”。在由宋元山水画生发出的“非时间”的终极时间体悟中,莱因哈特又与德勒兹提出的“空时间形式”相遇。这种对多重艺术时间的重构,可以为当代性提供一种兼容当下与永恒的思考维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