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晓娟 YANG Xiaojuan
机构地区:[1]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2]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浙江金华321004
出 处:《中国教育学刊》2024年第8期97-102,共6页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基 金: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学生道德世界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3NOTC114YB)研究成果。
摘 要:公共精神本质上是对“个体应该如何在国家公共生活中存在”的伦理思考,其最终追求的是个体与公共世界在互动中达致个体善和公共善的统一。公共精神的发生、发展和落实经历了“理解外在规则要求—主体性展现—公共实践”三重逻辑进路,公共规则意识是个体进入公共世界中的基础和前提,具备理性精神的主体是公共精神的个体“准备”,公共精神的最终实现需要落实到由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构成的实践中。为此,教师不仅需要对公共精神本身有深入的理解,更需要具备较强的教育能力和敏锐的反思意识,能够将学校生活所蕴含着的公共精神价值挖掘出来。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