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西方,回应本土——评王亿本《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兴澳 

机构地区:[1]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

出  处:《学术评论》2024年第5期89-94,共6页Academic Review

摘  要:大约50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便开始利用手、足及面部等肢体部位进行信息传递,这是最早的非言语传播形式。在这一时期,有声语言尚未形成,经过漫长的演化历程后,语言传播方式才逐渐形成。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时间与空间符号的优势得以显现。短视频传播不仅深化了非言语符号的表达层次,还促进了多重非言语符号的协同表达,极大地扩展了非言语传播的内涵与外延。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阿尔伯特·梅拉宾博士领衔的一项研究发现,“信息的总影响力源自7%的言语、38%的语调、55%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和其他形式的非言语传播”。

关 键 词:语言传播 非言语传播 移动互联网技术 非言语符号 灵长类动物 面部表情 信息传递 有声语言 

分 类 号:G63[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