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传播

作品数:34被引量:116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亿本成越洋蒋晓丽吴佳妮鲁瑶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南昌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青年记者》《红楼梦学刊》《北方文学(下)》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观照西方,回应本土——评王亿本《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
《学术评论》2024年第5期89-94,共6页刘兴澳 
大约50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便开始利用手、足及面部等肢体部位进行信息传递,这是最早的非言语传播形式。在这一时期,有声语言尚未形成,经过漫长的演化历程后,语言传播方式才逐渐形成。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时间与空间符号的优势得...
关键词:语言传播 非言语传播 移动互联网技术 非言语符号 灵长类动物 面部表情 信息传递 有声语言 
网络主持的非言语传播:表意认知与意涵深耕
《西部广播电视》2022年第14期139-141,共3页刘旭 
在传统思维中,言语传播的地位毋庸置疑,呈现出语言文字独大的视听传播景观,而非言语传播因其隐匿性、多义性及场域限定性等特点,传播效力于无形中消弭。如今,新媒体凭借独特的优势深刻改变了社会话语结构,非言语符号在主持传播活动中的...
关键词:网络主持 非言语传播 表意认知 意涵深耕 
时间、空间在说话——中美两国走向和解历史瞬间的非语言视角分析
《青年记者》2021年第22期101-102,共2页李梓潇 
在外交这种涉及国际关系与国家利益的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传播的"差异性"和"隐蔽性"更具有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考察价值。在"中美走向和解"的历史瞬间,双方的外交实践体现着中美两国在不同文化系统影响下时间系统的"无意识"的差异与空间系...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非言语传播 文化系统 中美关系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非言语传播——以严光为个案
《皖西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109-112,123,共5页宋明好 荣健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BYY128)阶段性成果;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高水平教学团队项目(2018jxld165)阶段性成果;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8A0401)阶段性成果。
在借助于文字表达之前,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传播在更大程度上依靠非言语传播方式,其作用不仅仅可以补充语言,而且富含语言难以表达的意义。后汉时隐士严光,其非言语行为传达了丰富的隐逸文化信息,彰显了高尚的人格和遗世独立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隐逸文化 非言语传播 严光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非言语传播研究被引量:1
《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第24期124-125,203,共3页牛亚琪 
言语是人们在平时生活中进行社会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绝对不是唯一手段。人类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还有服装饰物、时间选择、空间应用、副言语等非言语方式同样起着表情达意的作用,甚至比言语沟通应用更为广泛。本文运用传...
关键词:非言语传播 体语传播 副言语 心理变化 
来疆中亚留学生非言语传播情感现状
《现代交际》2018年第10期196-197,共2页沈婷婷 
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数量增长明显,新疆与中亚地区的历史渊源和两地人民间的情感联系,为我们来疆留学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非言语传播角度入手,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对教师非言语行为传达的情感信息和师生间的情...
关键词:情感 非言语传播 中亚留学生 
小说《芳华》中的非言语传播探析被引量:1
《东南传播》2018年第4期143-145,共3页任婕 
言语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衣装饰物、居所布置、时间选择、空间运用、副言语等非言语的行为和方式,同样起着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从非言语传播的视角,对小说...
关键词:非言语传播 体语 副言语 心理变化 
老子非言语传播思想的内涵、功能及其当代启示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8-15,共8页谢清果 杨芳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海峡两岸数字公共领域与文化认同研究"(15BXW060)
运用非言语传播理论来系统解读老子"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深刻内涵,既是对语言霸权的拒斥,同时也展现出老子以"不言"的方式"言"的独特表达方式,进而探讨了老子对非言语传播功能的深刻认知,同时结合近现代社会实践简要论述其当代启示。
关键词:老子 《道德经》  不言 非言语传播 功能 
西方体态语研究的理论探索与现实观照被引量:1
《青年记者》2017年第15期35-36,共2页陈佳怡 王亿本 
2016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的进路"(编号:XW161002)阶段性成果
20世纪上半叶至今,西方体态语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几代学者从不同领域、多元化的角度对体态语进行研究。梳理西方体态语研究的理论经验可以为中国体态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对于非言语传播实践也具有指导价值。
关键词:体态语 西方 观照 非言语传播 20世纪 上半叶 多元化 学者 
大众非言语传播:应用、功能与表意——读《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功能研究》被引量:1
《今传媒》2017年第6期13-14,共2页李玮 
国家社科基金:"舆论编码的符号机制与策略研究"(14CXW027)
随着非语言符号在大众传播中的日渐广泛与深入,对大众非言语传播展开研究显得必要而且重要。王亿本的《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功能研究》,即是至今少有的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之一。以对对内的社会认同营建与对外的文化软实力提升等现...
关键词:大众传播 非语言符号 功能 表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