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董炳月[1] Dong Bingyue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 处:《文艺研究》2025年第3期79-92,共14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摘 要:1903年5月末6月初,留学日本的鲁迅在拒俄运动的高潮中撰写《斯巴达之魂》,阐明了以爱国、尚武、牺牲为精神内涵的“国民”观念。鲁迅的“国民”观念在留学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期再度强化,幻灯片上所见日军斩杀俄探的刺激,促使他弃医从文,立志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然而,鲁迅返回东京后并没有将此前的“国民”观念作为改造中国人精神的思想资源,而是通过将“国民”相对化,建立起以“立人”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进而重构“国民”、批判“兽性之爱国”。20世纪20年代中期,鲁迅通过重述斩杀俄探故事、编选留日时期的文章,再一次清理了自己留日初期的“国民”观念。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