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F37)

作品数:6被引量:2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王忠林司开国吴为山尚莲霞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艺术学界》《阅江学刊》《世界宗教文化》《文艺争鸣》更多>>
相关主题:造像建筑宗教文化雕塑布袋和尚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中国民间雕塑的风格特质研究--以惠山泥人为例被引量:3
《民族艺术》2011年第2期89-92,共4页尚莲霞 
2009年度南京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明清民间美术研究--以民间雕塑为例”;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古代雕塑风格演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BF37)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山泥人,是中国民间雕塑艺术中杰出的代表,被外国人誉为"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工艺美术"。惠山泥人的产生、制作工艺、内容题材、造型特点和功能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雕塑的传承性、高度的概括性和程序性以...
关键词:惠山泥人 中国民间雕塑 民间朴素表现风 
可能与必然--论弥勒图像的转型与定型被引量:10
《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6期26-33,共8页王忠林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弥勒造像汉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X09B_001R;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项目,编号:(08BF37)
弥勒图像渊源于古印度,流经西域,盛极于中土。其图像的演变经历了"仙佛模式"、"交脚弥勒菩萨"、"倚坐弥勒佛",最后定型于"布袋弥勒"的形象。那么弥勒图像为何最终定型于布袋弥勒?本文从可能性和必然性两方面,对弥勒图像的转型与定型作...
关键词:布袋弥勒 布袋和尚 图像 转型与定型 
孔子造像溯源
《文艺争鸣》2010年第11X期84-88,共5页王忠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项目(08BF37)
本文从古代文献记载、儒教造像及三教造像的语境中梳理出孔子形象的历史脉络,从而得出孔子的形象从来就不是一个具体的、孤立的存在结论。作者认为对于孔子造像追问的意义已不是一个单纯的考古与还原,更重要的是把孔子作为一个历史的、...
关键词:孔子造像 溯源 
建筑学家笔下的中国雕塑史研究——读梁思成《中国雕塑史》
《艺术学界》2009年第1期280-287,共8页司开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古代雕塑风格演变研究"(08BF37)前期成果;项目主持人为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南京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07CW02)阶段性成果。
中国雕塑十分古老,对于中国古代雕塑研究来讲,却是新的领域,它的研究历程也不过百年。20世纪初的一些外国学者,如日本的大村西崖、常盘大定、关野贞,法国的伯希和(Paul Pelliot),瑞典的喜龙仁(Osvald Siren)
关键词:保圣寺 梁思成 建筑学家 常盘大定 关野贞 伯希和 飒露紫 中国美术史 四天王像 中国建筑史 
论柬埔寨吴哥窟艺术及其宗教文化特征被引量:12
《阅江学刊》2009年第3期86-92,共7页吴为山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古代雕塑风格演变研究"(08BF37)
柬埔寨文化是由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以及其自身的本土文化通过碰撞和融汇而逐渐形成的,印度教、佛教以及神王合一的崇拜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发展。在此基础上,柬埔寨人创造出了辉煌灿烂、极具特色的吴哥窟雕塑与建筑艺术,其建筑与雕塑得...
关键词:吴哥窟艺术 “高棉的微笑” 雕塑 建筑 宗教文化 
杭州飞来峰第68号龛造像的人间意蕴被引量:1
《阅江学刊》2009年第3期93-98,共6页司开国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古代雕塑风格演变研究"(08BF37);南京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07CW02)
杭州飞来峰第68号龛布袋弥勒与十八罗汉造像,从组合与形制、题材、风格与表意等方面展示了该龛造像在飞来峰造像的佛国世界中独有的鲜明民间地域特色,它是藏汉佛教造像风格交融的典型,融合了不同民族的佛教艺术,赋予庄严佛国以人间欢乐。
关键词:飞来峰 布袋弥勒 罗汉 人间意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