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JY144)

作品数:7被引量:5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李春根夏珺赖志杰应丽廖彦更多>>
相关机构:江西财经大学南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行政管理》《山东社会科学》《求实》《理论探索》更多>>
相关主题:城市低保社会保障农村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贫困群体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论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低保对象的诚信机制建设被引量:3
《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67-73,共7页李春根 廖彦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识别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BJY144);2012年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低保对象的诚信缺失现象已愈发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村低保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总结了农村低保对象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如拼保、轮保、人情保、关系保以及维稳保等。从主、客观两...
关键词:精准扶贫 农村低保对象 诚信缺失 诚信机制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变化轨迹和现实考量——基于2003—2013年31个省域城市低保数据的聚类分析被引量:23
《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12期90-94,共5页李春根 夏珺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识别机制研究"(编号:12BJY144)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自1997年开始。十多年来,对保障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及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科学合理的城市低保标准作为改进城市低保制度的内生动力,是实现城市低保制度目标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社会保障 城市贫困群体 
中国城市低保边缘群体合理需求分析研究被引量:5
《社会保障研究》2014年第4期68-74,共7页李春根 夏珺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识别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BJY144);2012年度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江西财经大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研究创新"创新团队成果
城市低保边缘群体是游离在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制度之外的生活困难而无力摆脱的社会弱势群体,不公平感、相对剥夺感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滋生嫉妒等不良情绪会对社会秩序产生危害,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为了正确引导该群体行为,促进该群体和...
关键词:城市低保边缘群体 合理需求 需求表达 
指标代理法:农村低保对象瞄准新机制被引量:14
《社会保障研究》2014年第1期60-66,共7页李春根 应丽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识别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BJY144);2012年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江西财经大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研究"创新团队成果
农村低保制度是推进我国农村民生发展的重要制度,而农村低保对象认定是开展农村低保工作的核心。在现有的瞄准机制下,农村低保对象瞄准偏差较大,瞄准率偏低,"人情保"、"关系保"等现象频发。因此,为了提高农村低保对象瞄准率和解决目前...
关键词:指标代理法 农村低保对象 瞄准率 机制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公平优先,以公平促进效率被引量:3
《求实》2013年第5期50-53,共4页汪柱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识别机制研究"(12BJY144)
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无法分割、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天然使命,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来看,实现社会公平、增进社会稳定是其本质属性;而在最低生活保障范畴内,良好的制度安排也必然会促进效...
关键词:社会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公平与效率 价值取向 
斯里兰卡社会福利探析被引量:3
《社会保障研究》2013年第4期99-106,共8页赖志杰 
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研究>(批准号:ZDGG201208);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识别机制研究>(批准号:12BJY1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尚属发展中国家的斯里兰卡向民众提供了项目丰富的社会福利,降低了民众的生存风险,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普选、福利刚性、宗教和意识形态等都是深刻地影响着斯里兰卡的社会福利。囿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斯里兰...
关键词:斯里兰卡 社会福利 成因 成就 不足 
“瞄偏”与“纠偏”: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被引量:8
《理论探索》2013年第2期73-76,共4页赖志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JY144);负责人汪柱旺;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ZDGG201208);负责人李春根
目前,我国在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中存在"应保未保"、"保不应保"、"应退未退"等瞄偏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申请者存在"福利欺诈"与"弃真错误",社会救助服务人员兼有审查不力与"取伪错误",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缺乏可操作性的核对方...
关键词:“瞄偏” “纠偏” 社会救助对象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现象 原因 举措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