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61006)

作品数:4被引量:1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马创冯瑜杜芳娟朱竑薛熙明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大学云南广播电视大学西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地理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更多>>
相关主题:春节习俗春节文化适应文化创造文化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4
视图:
排序:
回族移民宗教社会空间的演化机制研究——以滇西北龙村为例被引量:2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91-98,共8页薛熙明 马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个项目编号:40961006、41101135、41261031、4137116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BZJ035);西南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位点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2XWD-S1202)阶段性成果
对穆斯林移民的既有研究往往将移民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其与外部力量的空间关系,相对忽视了其宗教社会空间的演化过程和空间内部的差异性。通过对滇西北一个回族村落龙村的案例研究发现,该村的宗教社会空间经历了繁盛、消亡、多元融合、...
关键词:宗教社会空间 演化机制 回族移民 龙村 
散居族群婚姻圈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形成机制--贵州坡帽仡佬族案例被引量:3
《地理研究》2013年第5期881-890,共10页杜芳娟 朱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35,40961006);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9JD007)
婚姻圈作为民族社会建构的重要机制,以及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和民族文化传承载体,对其现况及未来的研究关乎散居族群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大计。采用口述史、深度访谈法及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贵州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经历了族内异地...
关键词:散居 仡佬族 婚姻圈 空间结构 贵州坡帽 
泰国北部华人穆斯林身份认同的变化被引量:4
《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第1期65-68,76,共5页合富祥 冯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移民的宗教文化扩散、适应及认同--基于入滇回族的宗教地理研究》(项目编号:40961006)阶段性成果;云南大学“211工程”三期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海外民族志《泰国北部“秦和”穆斯林的民族志研究》(项目编号:21132022-10006)阶段性成果
本文探讨了近现代以来泰国华人穆斯林的身份认同的变化,旨在阐明泰国华人穆斯林群体不能简单地被归为一个同质化的群体,对此类人群的分析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地方或国家的层面上,华人穆斯林在所处社会中的"同化"问题是个更加复杂的问题。
关键词:泰国 华人穆斯林 身份认同 
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创造与保持——帕西傣春节习俗形成探析被引量:4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95-98,共4页马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961006)
文化适应是移民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帕西傣在适应傣族文化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将汉族春节作为自己的节日,在节日中,通过宴请傣族朋友,偿还了傣历新年中傣族对他们的盛情款待;并且通过节日,加强了族群凝聚力,彰显了与傣族不同的族群身份。
关键词:帕西傣 春节 文化适应 文化创造 文化保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