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2009B205)

作品数:5被引量: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赵玉敏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省文化厅更多>>
相关期刊:《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北方论丛》《社会科学战线》更多>>
相关主题:孔子哀而不伤美学精神文学意义文学思想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与孔子“中和”美学精神被引量:3
《北方论丛》2012年第1期20-23,共4页赵玉敏 
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1DD14);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09B205)阶段性成果
孔子对《关雎》乐章的论述,在周代典礼用乐的背景下进行,"中和"是孔子对典礼用乐的基本要求。《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精神,代表着典礼用乐的"中和"标准。正是在此意义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成为孔子中和美学原则的代称。
关键词:孔子 中和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乐亡隐情:孔子乐论思想的文学意义被引量:2
《北方论丛》2011年第4期6-10,共5页赵玉敏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8JC751018);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09B205)的阶段性成果
"乐亡隐情"是上博简所见孔子论"乐"的话语,系上博简公布前传世文献所未见内容,是孔子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文化背景下,对"乐"之文化功能的重置。"乐亡隐情"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孔子的文艺思想并非"不及情"。孔子"乐亡隐情"为代表的乐论...
关键词:上博简 乐亡隐情 文学思想 孔子 
不能乐,于礼素——孔子对“乐”之美学功能的发现与重置
《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28-31,共4页赵玉敏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B205)
"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高度重视"乐"的社会文化功能。孔子认为,礼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履,乐是行有所得而产生的内在愉悦。在复兴周代礼乐文明的正乐活动中,孔子将"乐"视为"礼典"之美的重要来源。孔子对"乐"这一文化功...
关键词:孔子 乐论 美学功能 
孔子诗化的人生理想及审美意义被引量:1
《北方论丛》2010年第3期60-63,共4页赵玉敏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B2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C751018)阶段性成果
孔子所期许的"文质彬彬"的人格精神,所呈现的"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所称美的"东鲁春风"的生活境界,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对中国文学及文学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其有些观点本身便已内在相通于文学,更表现为他为后世文...
关键词:孔子 人生理想 审美意义 
《文学改良刍议》与乾嘉学术传统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65-68,共4页赵玉敏 杨舟贤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B205)
《文学改良刍议》是一篇对现代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献。此前对《文学改良刍议》的研究往往过于强调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而忽略了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其实这篇文章体现的思想认识和学术方法与古典文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和清代学术传...
关键词:现代文学 乾嘉学术传统 胡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