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WSZ201147)

作品数:7被引量: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沈慧刘晓善洪晓楠张小莉更多>>
相关机构:辽东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更多>>
相关期刊:《社会科学辑刊》《广西社会科学》《文化学刊》《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中国化发展以人为本法治人本犯罪问题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高知群体犯罪问题研究范式的多维视域比较被引量:3
《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6期84-87,共4页刘晓善 洪晓楠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3JDSZ3043);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SZ201147);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JP201107)
高知群体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高知群体犯罪率的不断增高使得高知群体犯罪的成因和防治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到目前为止,对高知群体犯罪问题的研究范式主要集中在刑法学、犯罪学、越轨社会学等方面,但每个研究范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高知群体犯罪 刑法学 犯罪学 越轨社会学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中国化发展的必要性与理论启示被引量:1
《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63-67,共5页沈慧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YJC710056);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SZ201147);丹东市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2013DDSK0033);辽东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从法哲学文化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中国化发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法哲学思想文化的需要、解除马克思法哲学在中国认同壁垒的需要、中国当代法哲学思想研究和发展的需要三方面。同时,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中国...
关键词:马克思法哲学思想 中国化 唯物史观  必要性 
人本视阈下大学精神塑造研究
《党政干部学刊》2013年第6期76-78,共3页沈慧 
2011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人本视阈下大学精神塑造研究>(WSZ201147)阶段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研究>(12YJC710056)阶段性成果
大学精神是大学实体在存续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稳定性的、独特性的、时代性的气质和品格,是以人文素养和学术自治为依托的文明成果,它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体现了大学的价值信仰和不懈追求。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验证...
关键词:大学精神 以人为本 路径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根本宗旨被引量:1
《党政干部学刊》2013年第2期30-35,共6页沈慧 
2011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人本视域下大学精神塑造研究"(WSZ201147);辽东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是人,人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核心与目的。这里主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回顾引申出以人为本检验标准的重大价值;同时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
关键词: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检验标准 和谐社会 法治 
中国法治困境的历史文化根源
《文化学刊》2013年第2期54-58,共5页沈慧 
2011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人本视域下大学精神塑造研究"(项目编号:WSZ201147);辽东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法制文明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由于古老的中国具有领土广阔、民族众多、发展不平衡、相对封闭和长期形成的大国优越感等复杂国情,因此,中国的法...
关键词:法治 人本 局限性 
马克思法哲学方法论思想——以人的历史作用为视角的分析
《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49-51,共3页张小莉 沈慧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WSZ201147)
马克思法哲学方法论由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逻辑方法)两方面构成,唯物史观则统领了马克思法哲学的方法论思想。以人的历史作用为视角,唯物史观的起点包括研究起点与叙述起点(逻辑起点),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研究起点,劳动实践是唯物史观...
关键词:马克思法哲学 方法论 人的历史作用 
越轨的界定与划分研究被引量:2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99-104,共6页刘晓善 洪晓楠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人本视域下大学精神塑造研究”(WSZ201147);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JP201107)
日常生活中的越轨现象往往带有认识上的局限性,而在理论研究的框架下应以价值中立的学术立场来看待越轨。从社会学视角研究越轨为对越轨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越轨进行语义分析是对越轨进行理性认识的必...
关键词:越轨 语义分析 界定标准 划分类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