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5YB125)

作品数:7被引量:23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田皓张文刚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文理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长沙大学学报》《学术交流》更多>>
相关主题:生态诗歌生态环境中国生态意象城市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中国生态诗歌的主题特征——兼论与山水诗歌的区别被引量:2
《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55-57,共3页田皓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编号:05YB125
描绘和想象生态的和谐,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达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和回归自然的浪漫情怀;描绘生态被破坏的现实或想象生态恶化的后果,反映生态失衡的内容;揭示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弘扬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昭示生态危机...
关键词:生态诗歌 山水诗歌 主题特征 
精神生态失衡与自然生态危机被引量:2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10-13,共4页田皓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课题(05YB125)
日趋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从本质上说源自于人们精神生态的失衡。精神价值的消解引发了自然生态的失衡,生命意义的淡化加速了自然生态危机的进程。
关键词:精神生态 自然生态危机 精神价值 生命意义 
20世纪前80年中国新诗的生态诗学主题被引量:1
《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1期41-46,共6页田皓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0世纪中国生态诗歌研究"(05YB125)的阶段性成果
世界生态文学崛起于20世纪中期,以探讨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倡导生态保护为基本主题,主张通过传统文学形式表现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诗歌是生态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生态诗歌自觉意义上的迅速发展和全面勃兴是新...
关键词:生态文学 中国新诗 诗学 20世纪中期 自然生态 生态保护 形式表现 传统文学 
儒家文化对20世纪中国生态诗歌的渗透被引量:2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59-63,共5页田皓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生态诗歌研究"(05YB125)的部分研究成果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为生态诗歌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唱尊重自然规律、合理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主题提供了审美视角;“仁民爱物”、珍惜生命的生态价值观,为诗歌表现珍爱生命、体爱万物的人文情怀提供了思想资源;“取之有...
关键词:儒家文化 20世纪 中国生态诗歌 
对恶搞的冷静透视被引量:2
《学术交流》2007年第4期186-189,共4页田皓 
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世纪中国生态诗歌论"(05YB125)
后现代语境下以搞笑、讽刺为主的恶搞,既受外来文化的渗透又具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其特征是浅层感性的娱乐性、规约缺失的大众性和行为失范的颠覆性。恶搞的蔓延与泛滥,面临着影响他人自由、冲击道德底线、击穿法律红线的危险,必须加以...
关键词:恶搞 道德边界 法律边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生态诗歌发展论被引量:11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84-88,共5页田皓 
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世纪中国生态诗歌论"(05YB125)的部分研究成果
在生态环境遭受工业文明的重创和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觉意义上的中国生态诗歌由萌芽、发展到迅速繁荣,逐渐形成了潜隐的乡土情结、浓郁的浪漫风韵和真切的现实关怀等独特的审美品质,彰显了诗歌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中国 生态诗歌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生态环境 
“城市”和“乡村”:于坚诗歌的生态寓意被引量:4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77-83,共7页张文刚 
2005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生态诗歌研究"(05YB125)的部分研究成果
“城市”和“乡村”这两大意象,构成了于坚诗歌的两大话语体系,亦构成了诗人创作的空间背景和心理背景,这其中极其重要地包含着一种生态寓意。“城市”和“乡村”不仅从外显的空间关系更从内隐的诗性角度和精神层面构成了两种生态的存...
关键词:于坚 诗歌 城市 乡村 意象 生态寓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