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5JA820028)

作品数:3被引量:2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沈玮玮赵晓耕马晓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更多>>
相关主题:非刑罚处罚民事司法信任拾得遗失物中国法制史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3
视图:
排序:
中国民法典编纂的一个学术史:1997—2007被引量:3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19-27,共9页沈玮玮 赵晓耕 
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中国民法典起草历程回顾"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5JA820028)
1997—2007年间中国法学界尤其是民法学界的关注焦点主要在中国民法典的编纂问题上。这十年间民法学术史完全可以说是民法典的学术史,因此,民法典编纂便构成了描述这十年间民法学术史的关键。为了全面展现中国民法典编纂十年来的学术史...
关键词:中国民法典 编纂 学术史 十年 
从甘结到具结悔过:传统民事司法信任的转变被引量:15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128-136,共9页沈玮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5JA820028)
"甘结"在古代十分常见,它作为民事司法的程序之一被广泛采用,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诉讼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与裁判官之间极为紧密的信任关系。它同当代法律中的训诫、警告、具结悔过和赔礼道歉密切相关。当前,具结悔过大多作为公法领域...
关键词:甘结 具结悔过 司法信任 非刑罚处罚 
拾得遗失物归属原则的中国法制史考察——由“道不拾遗”谈起被引量:10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57-62,共6页马晓莉 赵晓耕 
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规划项目"新中国民法典起草历程回顾"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5JA820028)
自西周以降,至近世民国,拾得遗失物归属原则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暗含着根植于本民族内部的自然变迁和来源于模仿西方的近代立法实践两条主线。通过对各朝拾得遗失物归属原则进行梳理分析,寻找一些可资于新中国民法典制...
关键词:道不拾遗 拾得遗失物 新中国民法典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