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XZW024)

作品数:22被引量:3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蔡熙向贵云蒋飞燕戴海光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嘉兴学院南京大学湘潭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文学研究》《贵州社会科学》《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史诗苗族文学人类学活态苗族文化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苗族史诗《亚鲁王》的仪式叙事与治疗功能研究——基于文学人类学的分析视角被引量:4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35-40,共6页蔡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13XZW024)阶段性成果
在贵州麻山地区发现的苗族史诗《亚鲁王》是文学想象与叙事治疗的统一体,揭示了文学所具有的精神治疗功能,但这一视角却被学界所忽视。歌师创建仪式空间,进行仪式展演,唱诵《亚鲁王》的相关片断,在仪式叙事中帮助患者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关键词:《亚鲁王》史诗 文学功能 精神治疗 仪式展演 民间信仰 
论《亚鲁王》史诗迁徙叙事的多维形态
《东方丛刊》2018年第2期186-201,共16页蔡熙 
国家社科基金“《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13XZW024)
在苗族丧葬仪式上唱诵的《亚鲁王》史诗着力再现的是苗族的迁徙,可以说主要是一部苗族的迁徙史。《亚鲁王》史诗的迁徙叙事不仅仅存在于史诗文本中,而且也存在于苗族的其他表意文化形态中,如服饰图像,身体展演的舞蹈等,它们共同组成一...
关键词:《亚鲁王》史诗 迁徙叙事 多维形态 
《亚鲁王》:活在苗族丧葬仪式上的山地史诗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39-43,共5页蒋飞燕 蔡熙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13XZW024)
世居崇山峻岭中的麻山苗族,生产和生活都要受到山地生态环境的制约,从衣食住行到生活习俗都打下了山地的烙印。亚鲁王国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打铁技艺、以牛作为图腾崇拜对象的习俗、十二生肖一个轮回的集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
关键词:《亚鲁王》 山地史诗 麻山苗族 
中国百年文学人类学研究的精神谱系被引量:3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87-94,共8页蔡熙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13XZW024)
文学人类学于20世纪初乘西学东渐之风登陆中国,至今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二个时期,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复兴。中国百余年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有一条一以贯之的线索,那就是致力...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 本土化 精神谱系 
沉郁悲壮:《亚鲁王》史诗迁徙叙事的独特风格被引量:2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年第3期128-133,共6页蔡熙 蒋飞燕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13XZW024)
在苗族丧葬仪式上唱诵的史诗《亚鲁王》叙述了苗族先民征战与迁徙的重大历史事件,将恢宏磅礴的气势、沉郁悲怆的情感渗透于史诗的展演之中,激起了民族共同体对民族苦难历史的追忆,对祖先栖息地的缅怀。沉郁悲壮是《亚鲁王》史诗迁徙叙...
关键词:《亚鲁王》史诗 沉郁悲壮 神话思维 
从《亚鲁王》史诗看苗族文化的民族特性被引量:2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124-128,共5页蔡熙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13XZW024)
歌师在麻山苗族丧葬仪式上唱诵的《亚鲁王》史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其民族特质主要体现在:其一,以"父子联名制"的方式传承家谱,强化历史文化认同,作为辨认宗族关系的依据和巩固继嗣制度的强化剂;其二,苗族具有浓郁的东方情结,在苗族...
关键词:《亚鲁王》史诗 苗族文化 民族特性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亚鲁王》笙鼓文化被引量:2
《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10期122-127,192,共6页蔡熙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13XZW024)阶段性成果
在麻山苗族丧葬仪式上唱诵《亚鲁王》史诗的一系列程序都离不开铜鼓、木鼓和芦笙的演奏,俗称"打鼓吹笙"。苗族的笙鼓文化起源古老,历史悠久,且至今仍然在苗族的生活中发挥作用。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和方法研究《亚鲁王》史诗中笙鼓文...
关键词:《亚鲁王》 铜鼓 木鼓 芦笙 祖先崇拜 
世俗化语境下文学精神话语解构的“镜像”——以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为中心的考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98-102,共5页戴海光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3XZW02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作家受世俗利益诱惑融入到世俗化写作洪流中,放弃文学"求真"、"扬善"、"崇美"的原则,作品呈现出价值错位现象。它们将部分"真实"视为整体"真实",亵渎了文学之"真"。除"求真"之外,文学还应该扬"善",而它们却...
关键词:世俗化 文学 精神话语 解构 镜像 
"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复兴的转折点——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及其意义
《文学评论丛刊》2014年第2期112-119,共8页向贵云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项目编号:ll&ZD11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13XZW024)阶段性成果.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由中国作协和国家民委联合举办,目前已于1980年、1986年、1998年、2003年和2012年共举办五届。历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的召开,对繁荣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 文学创作 新时期 意义 1998年 中国作协 文学事业 
《亚鲁王》:“英雄史诗”还是“活态史诗”被引量:2
《贵州文史丛刊》2014年第4期104-108,共5页蔡熙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13XZW024)
西方以荷马史诗为范例建构起来的"英雄史诗"观念有两个要素,一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战争,一是凭勇敢获得财富和荣誉。"英雄史诗"只是解读《亚鲁王》的一个维度,而不能囊括其作为口头史诗的本质特征。在苗族丧葬仪式上面对亡灵展演...
关键词:《亚鲁王》 英雄史诗 活态史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