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

作品数:1180被引量:730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吴正光李孝梅邓钧文毅曾雪飞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凯里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盘州市滑石板村的采花节
《寻根》2025年第1期37-43,共7页代小会 
一滑石板村,曾隶属于盘州市马场苗族彝族乡,后划入英武镇。滑石板村1093人,96%以上为苗族,自称“蒙究”,属于“花苗”支系,另有不到4%的汉族是与村中苗族人家缔结婚姻从而居住于此。此处的苗族民间文化有苗族蜡染刺绣、芦笙舞、省级非...
关键词:苗族蜡染 民间节日 芦笙舞 民间文化 洞箫 采花节 
姑娘节里贺新岁
《当代广西》2025年第3期49-49,共1页徐云洁 
1月31日大年初三,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年乡姑娘节在大年村整英芦笙坪隆重举行,最炫民族风升腾起来。刚至大年村,悦耳的芦笙声便从远处传来,或急促,或悠扬,或激昂……它时而如万马奔腾,宣告着新年的蓬勃朝气;时而似潺潺溪流,讲述着山...
关键词:悠悠岁月 融水苗族自治县 姑娘节 盛装出席 蓬勃朝气 一朵朵 芦笙 大年乡 
文化自信与传统表现形式:黔南民族芦笙舞的当代意义
《河北画报》2025年第2期110-112,共3页蒋龙辉 
本研究以黔南民族芦笙舞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文化自信提升和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实地采访调查,研究发现芦笙舞是黔南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人文内涵深深扎根于当地民族的生活实...
关键词:文化自信 黔南民族芦笙舞 传统文化传承 文化符号 保护政策 
贵州“村T”:乡村文化潮起来
《经济》2025年第1期94-96,共3页韦布花 万四维 
苗侗明珠,山水凯里。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两个宝贝。凯里,系苗语音译,意为开垦田地,地处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地段的清水上游,是苗岭山麓崛起的一颗“苗侗明珠”,面积1569.6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2.93万...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民族工艺 常住人口 返璞归真 旅游景区 过渡地段 芦笙 
芦笙的呼唤
《中学生天地(高中综合版)(B版)》2025年第1期34-35,共2页陈沫含 雪雪饼(图) 
月亮升起来了,莹白如玉,月光在山谷里浅浅地洒下来,照亮了夜色。炊烟在群山游走,不像灰白的雾气,倒像月光在山间流连时留下的浅白痕迹,在低处停下,慢慢勾勒出黑褐色的吊脚楼。湖畔传来悠扬的歌声,歌声怀抱着浅白色的月光,在村寨中、在...
关键词:浅白色 一瓣 吊脚楼 月光 
传承民族文化——芦笙进校园
《现代教育与实践》2025年第1期113-115,共3页项仙 
芦笙,是中国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各种古代乐器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所必备的音乐。它已经渗透到了中国苗族文化的社会生产生活,以及历史人文和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并具有相当丰厚的民俗文化内容,是中国苗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代...
关键词:民族乐器 保护传承 芦笙 
铜立牛曲管葫芦笙
《文史知识》2024年第12期1-1,F0002,共2页王雅芳 
1972年,葫芦笙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的滇国贵族墓葬中,它可能是主人生前最心爱之物,修长的器形,悠扬的曲调,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滇人吹笙乐舞的轮廓。葫芦笙整体呈葫芦状,上部为曲管,曲管的顶端站立一只峰牛,峰牛双角上翘,长尾拖地,身形健...
关键词:葫芦笙 葫芦状 心爱之物 曲管 
芦笙曲《侗寨狂欢夜》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
《美化生活》2024年第36期0085-0087,共3页陈江燕 
论中国民间圆笙的音位流变及设置原则
《人民音乐》2024年第12期72-77,共6页王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会学院音乐学研究所重大项目《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2JJD760001)阶段性成果。
笙存在着因流传的地域不同而产生的音位差异性现象,本文旨在对中国民间圆笙音位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轨迹进行系统性梳理,通过对比分析揭示音位间的内在联系,并深入探究其背后隐含的设置原则。一、中国民间圆笙的形制衍变及音位流变在论述...
关键词:音位排列 葫芦笙 方笙 演奏指法 流变 设置原则 调高 
芦笙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叙述探析
《艺术评鉴》2024年第21期31-36,共6页戴金叶 李银兵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乡村振兴视域下西南多民族村落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2XMZ032。
文章聚焦芦笙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展开研究。芦笙舞广泛流传于多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它见证了各民族的共融。秦汉、唐宋、明清时期,其促进、加强、稳固了各民族的交流互动,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在文化记忆方面...
关键词:芦笙舞 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