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XB2-05)

作品数:9被引量:120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姜峻刘国彬兰雪戴全厚薛萐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贵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相关期刊:《水土保持通报》《自然资源学报》《安徽农学通报》《中国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主题: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侵蚀环境土壤水分黄土区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黄土丘陵区人工草地牧草营养元素累积及土壤有机碳与养分特征被引量:6
《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第6期127-132,共6页王百群 姜峻 都全胜 曹庆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502007;4030102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2-XB2-05);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9B07)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川地及山坡地豆科和禾本科的人工草地为对象,研究人工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养分变化、草地植物营养元素吸收与循环特征,揭示种植不同种类牧草的人工草地对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在各种牧草...
关键词:人工草地 营养元素 土壤有机碳 养分特征 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沟谷地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43
《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第2期207-217,共11页张健 刘国彬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水土流失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2007CB4072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及评价”(90502007);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可持续生态建设试验示范研究”(KZCX2-XB2-05)
对黄土丘陵区3个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被群落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样方调查,统计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物群落的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植物种群相似系数。调查共记录植物82种,隶属32个科;其中,乔木植物5科,6...
关键词:植被恢复 人工植被建设 物种多样性 黄土丘陵区 沟谷地 
模拟降雨下黄土区草地灌木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规律被引量:5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第3期24-29,共6页赵鹏宇 徐学选 刘普灵 史新合 陈天林 廖鑫 李波 
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及评价”(90502007);国家“973”课题“水土流失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2007CB40720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西部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可持续生态建设试验示范研究”(KZCX2-XB2-05)
利用黄土区燕沟流域42场模拟降雨下土壤水分观测数据,研究2种坡度的草地、灌木地在不同经营方式(原状地、刈割地、翻耕地)下的土壤水分对模拟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5次降雨补充下,依据土壤水分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指标,0-100c...
关键词:土壤水分 空间变化 草灌地 模拟降雨 黄土区 
称重式蒸渗仪系统改进及在农田蒸散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8
《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第6期67-72,共6页姜峻 都全胜 赵军 陈云明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2-XB2-05);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9B07)资助
水分是制约黄土丘陵区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关键因子。该区年平均降水量少且季节多变,研究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对该区旱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土壤蒸渗仪(Lysimeter)可测量总蒸散量、渗漏量等有关水量平衡的各个分量,具有其...
关键词:蒸渗仪 蒸腾蒸发 降雨量 黄土丘陵区 
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径流量的神经网络模拟被引量:3
《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第5期144-147,共4页赵鹏宇 徐学选 王玉 史新合 廖鑫 李波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水土流失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2007CB40720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西部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可持续生态建设试验示范研究”(KZCX2-XB2-05)
基于黄土坡面降雨—径流关系的复杂性且非线性特性,引用3层前馈型BP网络模型,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草灌地、刈割地、翻耕地)径流量进行模拟,以植被盖度、降雨强度、坡度、土壤前期含水率和土壤容重5个因子作为输入层变量,次降雨下径流量...
关键词:黄土高原 径流量 神经网络 土地利用方式 模拟降雨 
侵蚀环境撂荒地植被恢复与土壤质量的协同效应被引量:29
《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第5期1390-1399,共10页戴全厚 薛萐 刘国彬 兰雪 余娜 杨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502007);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XB2-05);国家“973”项目(2007CB407205)
【目的】探索黄土丘陵区退耕撂荒地植被恢复与土壤相关要素的关系,为生态恢复重建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实验站墩山退耕不同年限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群落特征调查和土壤质量测试分析等,运用相关...
关键词:侵蚀环境 撂荒地 植被恢复 土壤质量 协同效应 
侵蚀环境小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与社会生态的协同效应被引量:2
《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第4期1108-1118,共11页戴全厚 翟连宁 薛萐 刘国彬 兰雪 余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502007);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XB2-05);国家“973”项目(2007CB407205)
【目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的高度协调是生态恢复的保证,探索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协同耦合关系,为流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典型侵蚀环境小流域——纸房沟流域为例,通过收集资料、测试分析,选择不同社会人...
关键词:侵蚀环境 生态恢复 自然与社会生态 协同效应 
柳枝稷的生长发育与土壤水分特征被引量:11
《水土保持通报》2007年第5期75-78,88,共5页姜峻 李代琼 黄瑾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2-XB2-05);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9B07)
1992—1998年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在山地、川地引种10份原产美国的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材料,经过7 a测定,数据表明柳枝稷在3~5 a生长高峰期对土壤水分需求最大,产量最高。从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来看,柳枝稷草地在80—...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 柳枝稷 生产力 土壤水分 
现阶段陕北农业发展的制约因子分析被引量:3
《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第16期1-5,共5页姜峻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2-XB2-05);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9B07)资助
陕北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当地人民的需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农村、农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针对陕北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
关键词:陕北农业 经济发展 制约因子 可持续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