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951700)

作品数:8被引量:86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杨永平沈兴菊李晓莉杨大松杨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相关期刊:《广西社会科学》《遥感技术与应用》《冰川冻土》《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更多>>
相关主题:藏东南纳木错下垫面珠峰土壤温度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医药卫生社会学农业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天门冬科沿阶草族植物的系统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5年第4期365-375,共11页王广艳 杨永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05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951700)
文章从形态学、解剖学、微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系统学、生物地理学、基因组大小及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发面,综述了沿阶草族植物系统学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沿阶草族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沿阶草属 山麦冬属 球子草属 沿阶草族 系统学研究 进展 
草鞋木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7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4年第11期1789-1792,共4页魏建国 杨大松 杨永平 王云月 李晓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00293);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面上项目(2013FB06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951700);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FY110300)
采用硅胶、Sephades LH-20、RP-18等色谱技术,对草鞋木(Macaranga henryi)枝条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学技术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1),trigowiin A(2),datur...
关键词:血桐属 草鞋木 二萜 甾体 木脂素 
青藏高原农牧民对气候变化和灾害的认知及适应对策研究被引量:6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15-19,共5页沈兴菊 
国家973项目"青藏高原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项目编号:2010CB951700);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对气候变化及灾害的认知评价研究"(项目编号:SC12C006);四川省科技厅计划项目"基于旅游与环境冲突的四川民族地区生态安全创新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0ZR0101)阶段成果
青藏高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地带。通过对青藏高原4个县746户农牧民气候变化及灾害的认知能力及适应行为的调查,结果表明:农牧民对与自己生产和生活相关的气候变化特征,如水位的下降,降雨量的变化认知十分明显,但对气候变化引...
关键词: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灾害 农牧民 认知 
秋枫化学成分的研究被引量:10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年第8期1056-1059,共4页杨大松 杨永平 杨永红 李晓莉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951700);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FY110300)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从秋枫(Bischofia javanica)的根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为3,4-二羟基苯乙醇(1),2-(3,4-dihydroxy)-phenylethyl-O-β-D-glucopyranoside(2),tachioside(3),isotachioside(4),儿茶素(5),表儿茶素(6)...
关键词:大戟科 秋枫 酚性成分 儿茶素 噢哢 
青藏高原典型下垫面的土壤温湿特征被引量:43
《冰川冻土》2012年第4期813-820,共8页杨健 马耀明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0CB951700)资助
利用中国科学院纳木错站、珠峰站和藏东南站2007年土壤温湿度的观测资料,分别分析了这3个不同下垫面下观测站的土壤温湿度分布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3个站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和年平均的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与太阳辐射变化特征一致;它们在...
关键词:纳木错站 珠峰站 藏东南站 下垫面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基于客体感知的生态乡村游憩地评价及开发策略——以成都三圣乡为例被引量:1
《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第20期153-156,共4页沈兴菊 李维纪 
国家"973"项目(2010CB951700);中央高校西南民族大学科研项目(09SZYZJ23)
以成都三圣乡为例,进行了基于客体感知的生态乡村游憩地评价,结果表明,游憩者选择生态乡村游憩地最重要的动机是休闲和放松身心,同时游憩动机还体现游憩者效益最大化原则;游憩者感知偏好最强烈的吸引力因素是环境品质;满意度感知影响购...
关键词:客体感知 生态乡村游憩地 开发策略 
“生态城市”导向下人工生态游憩地产生发展的驱动机制
《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111-114,共4页沈兴菊 
国家973项目(2010CB951700);中央高校西南民族大学科研项目(09SZYZJ23)
生态城市导向下人工生态游憩地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启动力、发展力和影响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游憩需求、游憩供给及游憩媒介多种动力推动之下,人工生态游憩地获得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其发展既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因素,也离不...
关键词:人工生态游憩地 生态城市 驱动机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