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B048)

作品数:7被引量:2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陈煜李树榕张淑梅郝凤彩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阴山学刊》《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电视剧蒙古族题材电视连续剧《胡杨女人》仪式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蒙古族题材电视剧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
《阴山学刊》2012年第3期64-67,共4页张淑梅 
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2011B048)部分研究成果
需要感悟、体验、升华才能获得的隐性文化特征来源于民族隐性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心理特征、思想观念、道德判断、审美趣味、宗教信仰等。它们跟显性文化一样,都是随着草原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形成的,属于意识形...
关键词:蒙古族题材 电视剧 民族历史文化资源 显性文化资源 隐性文化资源 
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中的仪式符号传播——以电视剧《东归英雄传》为例被引量:1
《阴山学刊》2012年第3期77-80,共4页陈煜 
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2011B048)部分研究成果
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中,仪式活动既是承载蒙古民族文化信息的符号,更是蒙古民族文化传播的媒介,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提升和宣扬了蒙古族文化精神。仪式活动是蒙古民族文化的贮存器。电视剧《东归英雄传》中运用大量的蒙古族仪式符号,表现了...
关键词:蒙古族题材电视剧 仪式符号传播 《东归英雄传》 
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中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播学解析——以电视剧《我的鄂尔多斯》为例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37-39,共3页陈煜 
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批准号:2011B048)的研究成果之一
在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些具有史诗品格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它们或以真人来叙事,如《青年乌兰夫》,或以真事来述人,如《草原春来早》、《我的鄂尔多斯》,充分展现蒙古族人民团结统一、独立自强的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它们是中国...
关键词:蒙古族题材电视剧 红色文化精神 传播 
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的文化省思——从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对历史资源的运用说起被引量:1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16-19,共4页李树榕 
内蒙古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现状与发展前景研究"(批准号:2011B048)的研究成果之一
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特指源自蒙古民族的历史和现实,通过再现特色鲜明的民族生活,塑造性格鲜明的民族形象,以展示该民族文化历程、文化特质和文化价值观的电视剧。当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的主创人员能够清醒的"跳出自己看自己",反观民族文化...
关键词:蒙古族题材电视剧 文化省思 价值观 践行开放 
论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的“女性想象”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95-99,共5页李树榕 
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批准号:2011B048)阶段性成果
"女性想象",并非专指女性艺术家进行的创造性想象,而是指在艺术活动中,创作主体自觉把关乎女性的表象记忆和文化经验运用新的结构组成"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想象,直面现实的社会问题,携带着蒙古民族的文化经验,...
关键词:蒙古族题材 电视剧 女性想象 文化诉求 
从《胡杨女人》谈蒙古族题材电视剧发展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100-104,共5页郝凤彩 
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批准号:2011B048)阶段性成果
蒙古族题材电视剧《胡杨女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主题对于普世价值的选择、剧中民俗元素的体现及跨民族嫁接增加看点的独特创作模式。这些为文化产业化背景下,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的产业化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蒙古族题材 电视剧 《胡杨女人》 产业化创作 
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中文化符号及其传播——以电视连续剧《胡杨女人》为例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109-113,共5页陈煜 
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批准号:2011B048)阶段性成果
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以民族文化符号为载体,展示了丰富的蒙古民族生活,反映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对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崭新的抒写。电视剧《胡杨女人》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符号扩大了传播效果。
关键词:电视剧 蒙古族题材 文化符号 传播 《胡杨女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