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S30101)

作品数:29被引量:86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郭彩侠刘成才曾军董丽敏孙晓忠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南通大学斯坦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社会科学》《兵团教育学院学报》《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枣庄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意识形态叙事历史小说认识性政治性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民间诙谐文化视角下的莫言的民间写作被引量:1
《文学教育》2012年第23期4-11,共8页曾军 
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建设项目(S30101)";2009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项目"90年代以来民间诙谐文化的文学生产研究(09SG39)"资助
莫言笔下的民间文化既有悲苦抗争的一面,也有搞笑诙谐的因素。前者如《檀香刑》,将山东高密的茂腔转化为小说中的"猫腔",既成为小说中推进故事发展的因素,也成为叙述者、人物悲情倾诉的语调。而后者则如《四十一炮》,混杂了民间文化中...
关键词:民间写作 文化视角 莫言 诙谐 《四十一炮》 民间文化 《檀香刑》 叙述者 
鲁迅为何弃写“杨贵妃”?被引量:1
《戏剧艺术》2012年第3期65-73,共9页吴仁援 
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批)上海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项目(S30101)的建设成果
文章从戏剧意识、女性观念、情感世界、社会角色的巨大变化入手,进行分析、探究、评价,以期对鲁迅惟一一次戏剧创作的动机生灭、状态剧变的缘由,作出多元、多维的视野拓展。
关键词:鲁迅 戏剧 文化 情感 角色 
通过纸张的治理:1950年代的上海改造被引量:2
《枣庄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1-6,共6页孙晓忠 
上海市重点学科资助(S30101)
本文试图通过纸张的物质史研究,讨论1950年代新民主主义文化实践中对地方性的改造和文化上的独特的治理方式,在此基础上考察新民主主义处理资本主义的独特经验。
关键词:文化出版 纸张 文化治理 
意识形态与政治性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对1960年代历史小说的知识考古学分析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73-77,共5页刘成才 郭彩侠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小说类型理论与批评实践"(09BZW014);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建设项目"(S30101)
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
关键词:1960年代 历史小说 政治性话语 知识考古学分析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关于张承志及亚非作家会议的思考
《南方文坛》2012年第1期11-16,共6页郭春林 
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30101
引言我无意在一篇短短的小文中讨论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问题。虽然这两个词在当下的语境中存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紧张关系。一方面,民族主义成为民族国家强盛的宣传和动员的或隐或显的意识形态,成为对抗西方经济霸权、技术霸...
关键词:民族主义 国际主义 张承志 作家 文化帝国主义 关系问题 紧张关系 意识形态 
1950年代的上海改造与文化治理被引量: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期95-109,共15页孙晓忠 
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项目资助(S30101)
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在现代性转换过程中,1950年代的上海文化既有其独特城市文化的地方性,又超越了地方性,既有领导权,又在治理方式上具有灵活性。本文试图从文化治理的角度,讨论1950年代新民主主义文化实践中对地方性文化以及城市现代...
关键词:上海研究 文化治理 城市现代性 新广告 
性别、“后宫”叙事与影像意识形态——从《宫》看当代穿越文化现象被引量:5
《文艺争鸣》2011年第12期121-130,共10页董丽敏 
上海市曙光项目(编号:08SG42)的阶段性成果;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期)(编号:S30101)资助
2011年1月31日,由湖南经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拍摄的35集穿越电视剧《宫》(又名《宫锁心玉》)在湖南卫视首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仅仅拍摄了两个月的电视剧迅速地成为全国收视热点,从央视索福瑞公布的春节期间地方卫视收视率的数据...
关键词:文化现象 意识形态 性别 当代 影像 叙事 湖南卫视 电视剧 
新的乡村“文化网络”下的文学环境——以山东省X镇的初中生为调查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163-169,共7页朱善杰 
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期)"中国现当代文学"(编号:S30101)
论文以山东省X镇的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围绕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考察了他们所置身的文学环境的现状,发现它所表现出来的变化是在新的乡村"文化网络"下发生的,后者通过大幅缩小该镇青少年社会交往范围而促使前者不断恶化。X镇在中...
关键词:乡村“文化网络” 文学环境 
意识形态与政治性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对1960年代历史小说的知识考古学分析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25-29,共5页刘成才 郭彩侠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小说类型理论与批评实践"(09BZW014);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建设项目"(S30101)
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
关键词:1960年代 历史小说 规训 知识考古学分析 
文学终结论争的存在论反思
《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183-192,共10页苗田 
"上海市重点学科现当代文学 ( S30101) "的阶段性成果
文学会不会终结,这个由米勒于本世纪初在中国理论界所激起的讨论,迄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文学自始至终伴随着人类存在的过程,以此作为思考的基点,依据分析哲学的思考,从存在论视点通过文学根源的存在论揭示来回应米勒的担忧,或可在...
关键词:文学 消亡 感受性 语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