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2004]132004D314)

作品数:4被引量:1H指数: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赵炎才更多>>
相关机构:江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天府新论》《长江论坛》《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道德救世清末民初救世情怀历史考察献身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4
视图:
排序:
清末民初道德救世思潮的历史考察
《长江论坛》2006年第1期79-83,共5页赵炎才 
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第三批项目<清末民初道德救世思潮研究>(鄂教思政[2004]13号/2004D314)基础研究成果之一
清末民初的道德救世思潮并非某个阶级、阶层的思想意识,而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它大致经历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民国初期三个时期。此一思潮以人为主体,主要围绕道德思维、道德理想、道德精神、道德责任、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
关键词:清末民初 道德救世 思潮 
清末时人自动赴义的道德救世情怀被引量:1
《天府新论》2006年第1期123-127,共5页赵炎才 
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第三批项目<清末民初道德救世思潮研究>(鄂教思政[2004]13号/2004D314)基础研究成果之一
在清末道德救世思潮中,部分时人视死节、无畏、献身等自动赴义为特殊道德救世途径。死节主要体现封建官吏在对外战争失败和在政治变革过程中所表现的忠君爱国;无畏则展示为有志于救世者视救亡图存为己任,勇破生死关,不顾身家而为之的忠...
关键词:清末 时人 自动赴义 道德救世 死节 无畏 献身 
清末民初时论中的道德与社会国家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76-82,共7页赵炎才 
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第三批项目<清末民初道德救世思潮研究>(鄂教思政[2004]13号/2004D314)基础研究成果之一
清末民初时论围绕道德之于社会国家关系作了一定探讨。19世纪末,时论由最初对道德之于平天下重要性的关注发展到注重其对于国家政治的实际意义。降及20世纪初,它强调道德具有促进政治变革的积极价值,而道德之于挽救社会危机的作用仍受...
关键词:清末民初 时论 道德 社会 国家 近代化 
中国近代道德救世思想的萌蘖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6期76-82,共7页赵炎才 
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第三批项目"清末民初道德救世思潮研究"(鄂教思政[2004]13号/200D314)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志士仁人围绕提倡道德之“心”,以道德驭势、利、名,重“仁”德讲廉耻,崇尚忠、义、信、诚,推崇君子人格等阐述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救世思想。并通过深刻揭露和批判士人道德堕落、社会风气正不压邪,官吏不学无术、懦弱...
关键词: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住”“德”统一 志士仁人 道德救世 理想人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