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D20104302)

作品数:8被引量:1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潘万木黄俊杰向平更多>>
相关机构:荆楚理工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荆楚理工学院学报》《荆楚学刊》更多>>
相关主题:典故意象李商隐诗歌综论诗歌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汉语典故的文学性表达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36-39,共4页潘万木 
201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点)(D20104302)
崇古重史的思想依据,"古训是式"的行为规范,墨子"三表"、庄子"三言"以至"征圣""宗经"的创作准则以及"子曰""诗云"的征引传统导致典故运用的生成。于是典故在文学性表达的时空中纵横驰骋,一无阻碍。典故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从来都是从客...
关键词:典故 文学 文体 流派 题材 
典故的式微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19-25,97,共7页潘万木 
201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项目:汉语典故的文化阐释(D20104302)
传统意义上的典故运用在"五四"运动后遭遇严重挑战,之后便江河日下,再不见振起。其深层原因乃在于典故赖以存身的文言文体的崩溃,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白话文体的崛起与强力推行下的日渐成熟终于将典故逐出,白话文体的明白、清晰...
关键词:典故 文言文体 白话文体 教育内容 
李商隐诗歌用典特点综论被引量:3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31-37,共7页黄俊杰 
201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项目:汉语典故的文化阐释(D20104302)
用典是诗歌创作中生成意象的一种重要方式,李商隐更是中国古代擅长运用典故来进行诗歌表现的重要作家。李商隐诗歌用典主要具有主观性更强、融合文体、喜用僻典、构思婉曲、多角度观照等特点,从而形成独特的自我面貌,在文学史上具有较...
关键词:李商隐 诗歌 用典特点 独特面貌 
骈文之典故叙述被引量:1
《荆楚学刊》2013年第4期55-64,共10页潘万木 
201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点)(D20104302)
骈文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文体,不管如何发展和演变,其特征均为"骈",即对偶、典故、敷藻与调声。对偶体现建筑美,敷藻则具绘画美,而典故两属之,都呈现一种视觉效果;唯调声乃指向听觉效果,具有铿锵的音乐美。对偶、敷藻、调声都属形式层面,...
关键词:骈文 典故 典故叙述 庾信 
典故与意象被引量:4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12-19,共8页潘万木 
201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点)"汉语典故的文化阐释"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20104302)
典故在中国古代诗文的广泛运用中常常以一种特殊意象的形式出现,我们可称之为典象。按弗雷泽人类学的"原型"说、荣格心理学的"原始意象"或"原型意象"说以及弗莱文学"原型"论,典象分为标准原型意象包括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寓言童话以及...
关键词:典故 意象 原型 典象 
典故的扩张与蔓延被引量:1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5-15,共11页潘万木 向平 
201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点)"汉语典故的文化阐释"(D20104302)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为修辞的典故的运用从属于征引,可以说是一种压缩征引,由袭其成句、化用其意发轫。成句的直接运用和融会贯通化用其意带来的"似曾相识燕归来"与"他乡遇故知"的陌生化效果以及阅读和联想快感诱发并推动了新文体集句和隐括的产生。集句...
关键词:典故 袭其成句 化用其意 集句 隐括 超隐括 
典故与“兴”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27-34,共8页潘万木 
201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点)"汉语典故的文化阐释"(D20104302)的部分研究成果
"兴"是原始思维或神话思维、巫术文化的遗存,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之"意味"因历史的变迁、民族心理的发展变化逐渐模糊和消融而使后人无法破解,但"形式"层面的思维方式却延续下来并在后人的实践中被不断强化。春秋战国赋诗引诗"断章取义"...
关键词:典故  经学 赋诗引诗 原始思维 
典故生成因由论被引量:1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19-28,共10页潘万木 
201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点)"汉语典故的文化阐释"(D20104302)的部分研究成果
典故运用传统的生成因由就其大要而言有四个方面:以崇古重史作为思想依据,"崇古"是对祖先、先王等往昔权威和经验的认同、崇拜和追从,"重史"是借助历史的想象、回忆和溯源以寻求秩序的理性依据和价值本原意义;于是推重古训,以"古训是式...
关键词:典故 因由 崇古重史 古训 宗经征圣 子曰诗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