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研究》

作品数:243被引量:5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中国诗学研究》
主办单位: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最新期次:2024年1期更多>>
发文主题:诗歌考论清代诗史杜甫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作者:李平杨柏岭邓小军韩震军朱则杰更多>>
发文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古今之争视域下的诗体观念变革——锺嵘《诗品》“文约意广”诠解
《中国诗学研究》2024年第1期57-67,共11页朱海坤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阐释学的方法论与本体论之争研究”(23CZW003);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魏晋风度的基本形态及其嬗变逻辑研究”(GD20CZW04)阶段性成果
齐梁诗坛面临一场诗体观念的古今之争。锺嵘把这场争论转换为四言诗与五言诗之争,通过辨体纠正当时诗坛的创作与批评乱象。“文约意广”和“文繁意少”凝练地概括和区分了两种诗体的主要特征。“文约意广”是在传统儒家诗论观念和汉代...
关键词:《诗品》 古今之争 文约意广 诗体观念 
“汉语语言特性”的再发现——论21世纪以来郑敏对新诗语言的思考与局限
《中国诗学研究》2024年第1期29-40,共12页罗小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世纪诗歌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研究”(19BZW122)阶段性成果
学界对郑敏在20世纪的各项诗歌成就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述,但对其21世纪以来在诗论与诗歌创作方面的贡献却关注甚少。事实上,郑敏21世纪以来对新诗语言的系列思考中发现新诗的病根在于“汉语语言特性”的缺失,并从古典诗词中重新发现“...
关键词:汉语语言特性 21世纪 郑敏 古典诗传统 再发现 
汪洪度批点《唐贤三昧集》与王士禛神韵说的批评实践
《中国诗学研究》2024年第1期202-212,共11页颜庆余 
汪洪度传承王士禛诗学,基于神韵说的论诗宗旨,精心批点《唐贤三昧集》,以解诗的方式,细讲章法脉络,拈示盛唐诗妙处,成为接引初学者悟入三昧的津梁。汪洪度注重作诗笔法,在用笔行文的动作中与下笔着墨的位置上,求得不粘不脱之妙,由此将...
关键词:《唐贤三昧集》 神韵说 汪洪度 王士禛 
中国新诗外在形式的可视化叙事及其本体建设
《中国诗学研究》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杨四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诗的叙事形态研究”(15BZW123)阶段性成果
在西化现代文法催生下,中国新诗出现了许多中国古诗所没有的、崭新的外在形式:标点符号、现代汉语字词、短语、新诗诗行、诗句、诗节、诗章等。本文依据中国新诗外在形式单位的大小,由小到大,依次论述中国新诗的“标点符号”“字与词”...
关键词:中国新诗 外在形式 可视化叙事 本体建设 
三藩之乱与清初八旗诗歌世界的开拓
《中国诗学研究》2024年第1期176-188,共13页袁鳞 
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清前中期西南边疆战争的文学书写研究”(22CZW032)阶段性成果;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代两淮盐官文学活动研究”(22ZWC007)阶段性成果
作为清初规模最大的反清事件,三藩之乱威胁清廷统治的同时,也对八旗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旗人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使他们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事功追求,也沉淀着战争带来的伤痛记忆。八旗诗人借助诗歌拥抱苦难,表现战争之下的心灵世界...
关键词:三藩之乱 八旗诗人 诗史 国家记忆 
韩国元好问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诗学研究》2024年第1期129-140,共12页宋贞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启计划”资助(2024QQJH02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青年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海外传播文献整理与研究——基于中国大陆朝(韩)译作品的考察”(23MWQN03)阶段性成果
金元之际的文学大家元好问对朝鲜半岛的文坛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朝鲜半岛文人不仅接受了他的诗学观,还以此为指导尝试创作。国内目前关于元好问的研究成果斐然,却对域外,特别是韩国及日本的研究不甚了解。笔者对韩国藏有的元好问集...
关键词:元好问 朝鲜半岛 域外传播 研究现状 
“虚实之间”的限度与可能:岳飞《满江红》词辨伪路径评述
《中国诗学研究》2024年第1期117-128,共12页葛畅 
署名岳飞的《满江红》词的真伪问题为学术史上聚讼纷纭的公案,其间辨伪与证真双方论证路径的有效性与有限性亟需反思。在文献溯源的理路之下,疑伪者论证的限度止于质疑传播史的空白期,且双方就文献流传的通例并未达成共识,陷入了疑罪从...
关键词:岳飞 《满江红》词 真伪之争 辨伪之学 路径反思 
大学空间与民国诗教——以之江诗社为中心
《中国诗学研究》2024年第1期105-116,共12页彭敏哲 王子恒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民国大学旧体诗词结社研究”(19YJC751032);山东省高校“古代图像与文学研究”青年创新团队项目(2022RW010)阶段性成果
之江诗社在大学空间中,构建了校内师生与校外诗人相融合、校内社课、社务常会与校外雅集互为补充的大学诗词教育新范式。诗社贯彻了夏承焘的治学理念,并实现了旧体诗词的教学与传薪,显示出现代词学教育的萌芽。之江诗社与同时代的大学...
关键词:之江诗社 夏承焘 民国大学 诗社教育 
先秦诗文“重辞”论
《中国诗学研究》2024年第1期41-56,共16页叶庆兵 
2022年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子课题“《五经汇纂》整理与研究”(HBZ202204)阶段性成果
重章是《诗经》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源头可远溯至殷卜辞。同时,重章类现象在《诗经》之后又并没有消失,而是在先秦散文,尤其是诸子散文中继续发展。由于殷卜辞中所重的主要是句,先秦散文中所重者又发展为段,...
关键词:重章 重辞 《诗经》 殷卜辞 先秦散文 
从阅读、吟咏到摹拟:江户“大学头”林家与邵雍《击壤集》
《中国诗学研究》2024年第1期235-248,共14页薛瑞丰 
日本江户时代,掌管文教的“大学头”林家身为朱子学者,文学上却格外青睐邵雍。林家留下了很多阅读《击壤集》的记载,对邵诗评价颇高。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摹拟《击壤集》,又在家塾释菜礼上赋诗吟康节,形成了一种传统。林家学者学习...
关键词:林家 邵雍 阅读史 释菜 摹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