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文学院

作品数:2893被引量:2927H指数:13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龙文玲李志艳彭林祥唐七元韩颖琦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发文主题:诗歌壮语汉语方言小说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西大学科研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江南到塞北:顺治丁酉科场案士人流徙原因新探
《地域文化研究》2025年第2期96-111,共16页朱春洁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2CZW031);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八桂青年拔尖人才”人才培养项目(ZX02110232124001)。
顺治丁酉的南北闹科场案是清代影响最大、流放文人最多的科场案件,通过分析发现,其主要矛头皆指向江南士子。而其背后原因,既有刘正宗与方拱乾的个人恩怨,也有清廷与江南士族的利益冲突,且居于主导地位。结合明末清初的局势来看,方拱乾...
关键词:顺治 科场案 江南 流放财政 
刘三姐歌谣中的视觉美研究
《音乐生活》2025年第2期48-50,共3页格根萨茹拉 黄海云 
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宜州的地方民间文学,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诞生于民间,积淀了千百年来壮乡劳动人民的民族情感和诗性智慧。歌谣内容广泛,从生产、生活等方面以最淳朴真挚的话语,诉说着劳动人民心底的情感。这样的民间歌谣...
关键词:诗性智慧 民间歌谣 刘三姐歌谣 传情达意 视觉美 民族情感 民间文学 广西宜州 
死亡危机与重生信仰——《马尔特手记》中的人文精神辨析
《惠州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81-87,共7页王叁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ZW162)。
《马尔特手记》是里尔克创作生涯中比较独特的一部作品,文体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以日记体的方式围绕着丹麦青年马尔特的异乡生活、回忆漫游、宗教思索等经历展开叙述。作品开篇便抛出“死亡”问题,奠定了整部小说的死亡叙事的基调,由此...
关键词:《马尔特手记》 里尔克 现代主义文学 死亡 人文精神 
大数据视域下清代流人及其作品的空间分布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153-162,187,共11页朱春洁 王兆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代流人文学编年与数字地图平台建设”(22CZW031);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大人才项目即第一批“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项目(ZX02110232124001);广西大学首届“学术新人奖”资助项目。
统计得出,清代共1822人次实名人员遭流放,其中文人440人次,他们的分布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从大数据分析可知,在籍贯上,流人以江浙为中心,向周围递减;文人的分布与之大同小异,由此形成以江浙为核心的流放作品圈,催生大规模的江南记忆书写...
关键词:大数据 清代 流人 空间分布 
影子里的人生百态与世事变迁--从《红楼梦》中的二丫头与贾巧姐说起
《群言》2025年第2期54-57,共4页张惠 朱禹轩 
《红楼梦》塑造了庞大复杂的人物体系,人物之间除了显性的联系外,还存在某些隐性关联。《红楼梦》有所谓的“影子说”,如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袭人是宝钗的影子。村野姑娘二丫头和凤姐之女贾巧姐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影映关系,通过对两者关系...
关键词:世事变迁 《红楼梦》 宝钗 凤姐 晴雯 黛玉 行文结构 文章主旨 
西汉至明清“秋胡戏妻”故事流变研究
《天中学刊》2025年第1期75-82,共8页张惠 黄倩洁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9BZW162)。
“秋胡戏妻”故事要素历经汉代史传、魏晋南北朝诗歌、唐代诗歌及变文小说、宋代诗文、明清诗歌与小说的书写,在动态流变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创新,容纳了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与民俗文化生活。其中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一改传统的秋胡妻...
关键词:中国叙事文化学 秋胡戏妻 叙事结构 大团圆结局 
广西宾阳新塘村粤方言音系及其特点
《汉字文化》2025年第2期19-21,共3页乐熙 谭可盈 李瑗 陆艺丹 
2023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广西宾阳粤方言岛语音调查与研究。”(编号:S202310593210)的相关研究成果。
新塘村是宾阳县王明行政村下辖自然村,村内朱氏自清朝康熙年间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竹根村迁来宾阳,距今发展约16代人,以粤方言岛的形式存在,与宾阳平话、宾阳客家话存在语言接触。本文以新塘村粤方言语音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粤方言岛 南海粤方言 宾阳新塘村 客家话 
冠巾与苏轼的自我定位及形象塑造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40-45,共6页王华争 朱春洁 
2023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专项(HNSK(ZDZX)23-06);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大人才项目暨“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第一批)(ZX02110232124001)。
苏轼所戴之首服具有阶段性特点和标识性意义。弱冠后到黄州之前,苏轼以儒士缙绅为定位,喜戴儒冠,亦维护画中自己的儒冠装造。贬到黄州,他换上幅巾,展现出对野夫处士的身份认同,亦成为此时自己的独特装扮。时至元祐,他偏爱东坡巾,此本是...
关键词:苏轼   身份形象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新入藏墓志》录文校释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74-79,共6页杨燕梅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元明清文献字用研究”(19ZDA315)。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新入藏墓志》著录了跨越前秦至清代的墓志228种,具有丰富的语料和文献价值。今立足于墓志原文及相关辞例,对录文存在不辨俗字、误认同形字、审查不细等疏漏之处提出商榷意见,以促进这批新材料的科学有效利用。
关键词:墓志 俗字 同形字 校释 
吉狄马加诗歌的原乡意识书写
《贺州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87-93,共7页王红 罗谢琼 
吉狄马加作为彝族诗人,其诗歌以故乡凉山为原点,实现以地理名称为标志的单地性与多地性写作。诗人在踏足不同地域的同时,建构诗歌文本的内部空间,以人的流动实现空间的交互与流动,并在不断发展的文本空间之上形成了一种原乡意识。在原...
关键词:吉狄马加 原乡意识 空间书写 凉山 彝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