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麦18

作品数:7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焦贞押辉远谷运红王新国王娜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浙江林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作物学报》《小康生活》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反义Trxs基因导入对弱筋小麦豫麦18淀粉积累及淀粉合成关键酶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作物学报》2013年第10期1856-1863,共8页任江萍 王亚英 王新国 王娜 陈新 孟晓丹 李永春 尹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1332;30971771)资助
以转反义硫氧还蛋白基因小麦TY18-99和TY18-100及其相应未转基因对照为材料,于2007—2009年通过盆栽试验系统研究了反义Trxs基因(anti-Trxs)导入对弱筋小麦豫麦18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积累、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以及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的...
关键词:小麦 反义TRXS基因 淀粉合成酶 
豫麦18再生系统的建立及愈伤对抗生素G418抗性的研究被引量:4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2期86-89,共4页押辉远 谷运红 焦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505018);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30400)
以小麦品种豫麦18为受体进行外源基因转移,以豫麦18的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愈伤诱导,通过分化培养基的分化获得小麦幼苗,建立了豫麦18再生系统。同时,通过实验认为,培养基中25mg/L的G418可以作为筛选转基因抗性愈伤的浓度。
关键词:小麦基因转化 豫麦18 愈伤诱导 抗性愈伤 
良种介绍
《小康生活》2005年第7期33-33,共1页刘文斌 
皖麦38号(原名涡8779)1997年8月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由安徽省涡阳县农科所以烟中标114为母本和马场2号选系85—15—9为父本杂交,于1987年选育而成。该品种半冬性,幼苗匐伏,叶色深绿,株型紧凑,株高为82—85厘米...
关键词:小麦 油菜 甘蓝 “皖麦38号” “豫麦18” “杨麦158” “皖油14号” “秦优7号” “史力丰” 品种来源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豫麦18
《安徽农业》2002年第10期23-23,共1页
关键词:小麦 豫麦18号品种 选育 特征特性 
豫麦18号产量结构效应分析与高产途径
《河南农业科学》1992年第5期4-6,共3页王福亭 武耀廷 
1987—1991年,豫麦18号(矮早781)先后参加了洛阳市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北方冬麦区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河南省小麦品种博览试验。从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综合产量结果看...
关键词:小麦 豫麦18 产量 高产 
豫麦18高产的适宜苗、穗、粒数研究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1992年第1期5-8,共4页韩如岩 柴同森 李喜梅 
本研究认为,豫麦18在高产栽培中,10月12日前后播种,适宜的基本苗数为12~14万;稳产500kg左右的亩穗数为42~45万,穗粒数为28~30粒;基本苗、越冬头数、起身期头数、成穗数的比例为1:5.7:6.5:3.4比较适宜。
关键词:豫麦18 基本苗 亩穗数 穗粒数 
豫麦18产量三要素分析及高产途径
《河南农业科学》1991年第8期1-2,共2页周群祥 谢连方 陈延林 
豫麦18原名矮早781,系偃师县二里头村科研站用郑州761与偃师4号杂交选育而成,经1988—1990年河南省小麦区试和黄淮南片小麦春水组区试,1990年秋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据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对1989~1990年度黄淮南片...
关键词:小麦 豫麦18 产量 高产 栽培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