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渲法

作品数:6被引量: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王文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土资源长庆石油勘探局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科技史杂志》《中国科技术语》《大众科技》《测绘标准化》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地图晕渲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应用被引量:2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8年第4期414-426,F0002,共14页张佳静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青年人才研教特别支持项目"西方地图投影在中国的传入与应用(1608-1934)"(项目编号:Y52901UEA2)
晕渲法是地图学中一种使用阴影原理,利用色调的明暗、冷暖变化来表示地形起伏的地貌表示方法,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最早的晕渲法地图。晕渲法在晚清时期传入中国,与同期传入中国的晕滃法、等高线法相比,晕渲法传播不够广泛,留存的地图...
关键词:晕渲法 地图学史 近代中国 地貌表示法 
地图学中“晕渲法”一词的来源与确定
《中国科技术语》2018年第4期63-68,共6页张佳静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青年人才研教特别支持项目"西方地图投影在中国的传入与应用(1608-1934)"(Y52901UEA2)
晕渲法是在地图上表示地貌高低起伏的一种方法,17世纪中叶产生于欧洲。晚清时期,晕渲法通过译著传入中国,但当时没有专用名称,被称为"新法"或"斜光之法";民国时期,"晕渲法"一词出现,据笔者考证应来源于日文书籍,同时期还存在其他别名,如...
关键词:晕渲法 影线法 浓淡色法 阴影法 地图学史 
基于ArcGIS 10的地形结构可视化增强研究
《测绘标准化》2017年第4期31-33,共3页毛爱芹 
地形可视化是对地形的直观表达,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地形状况与特征的基本途径。以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原始DEM为主要数据源,研究地形结构可视化增强过程和方法。通过解译和提取DEM所包含的地形特征信息,将其与地形结构可视化图叠加,达到增强...
关键词:DEM 地形可视化 可视化增强 特征线提取 光照晕渲法 分层设色法 
基于ArcGIS的地貌晕渲法可视化表达与分析被引量:3
《大众科技》2011年第9期86-88,共3页王文江 
晕渲法是利用色彩和光影有规律的变换和组合来表示地表起伏变化的方法。基于ArcGIS平台,文章首先分析了光源方向(光照角)、光源入射角(高度角)和垂直比例因子的选择对黑白晕渲效果的影响,然后分析了基于黑白晕渲和分层设色的彩色晕渲图...
关键词:地貌 晕渲法 地理信息系统 ARCGIS 
运用晕渲法绘制古地貌图被引量:1
《地图》1992年第3期23-25,共3页孙在骏 
一、引言本文所涉及到的地域皆指陕甘宁盆地南部。陕甘宁盆地是在一个稳定的台块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型内陆盆地,在三叠纪末期的印支运动中,盆地抬升并遭受侵蚀,造成相对高差达300米左右。侏罗系就是在这个起伏不平的基底之上沉积的一...
关键词:晕渲法 古代 地貌图 
薄膜铅、炭晕渲法
《地图》1989年第3期50-50,共1页陈莱棣 
在制图晕渲作业中,以往普遍采用的是“水墨画法”。这种方法作业周期长,而且成本也高。为克服上述缺点,国外有人用铅笔直接在聚脂薄膜上进行晕渲,又因笔调太硬,碎部的显示及层次的表达不理想。另一种方法——用炭粉在聚脂薄膜上晕渲,虽...
关键词:晕渲法 作业周期 聚脂 炭粉 地貌晕渲 城市图 清绘 卫星像片 层次的 山脉走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