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汗

作品数:31被引量:51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王勇飞严季澜崔娜娟王洪琦赵俊波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河南中医》《中华中医药杂志》《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四川中医》更多>>
相关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医名言拾粹
《光明中医》2023年第23期4536-4536,4544,4587,4590,4599,4611,4629,4635,共8页
凡战汗之时,不可服药。补则战止而汗不透,留邪为患;汗、下则太过,而成虚脱。应听战汗透彻,再观脉证施治。当战时,或多与热汤饮之,助其作汗。战汗之时,脉多停止,勿讶,待战汗之后,脉自见也。大抵战汗之脉以浮为佳,邪出于表也,虚、散、微...
关键词:独参汤 戴天章 战汗 手舞足蹈 
中医名言拾粹
《光明中医》2023年第14期2702-2702,2768,2791,2862,2866,共5页
疫邪为病,有从战汗而解者;有从自汗、盗汗、狂汗而解者;有无汗竟传入胃者;有自汗淋漓,热渴反甚,终得战汗方解者;有胃气壅郁,必因下乃得战汗而解者;有表以汗解,里有余邪,不因他故,越三五日前证复发者;有发黄因下而愈者;有发黄因下而斑出...
关键词:发斑 战汗 胃气 汗解 发黄 自汗 名言 
外感病“战汗”与“往来寒热”对比探微
《江苏中医药》2023年第7期22-24,共3页段珊珊 徐尚文 
战汗与往来寒热是外感病的典型症状,二者的病机都属于正邪交争,但各自的治法、调护和转归却不尽相同。治法方面,外感病症见战汗者,要根据具体病情或温补或寒下,相机而动;而外感病症见往来寒热者,多以和枢机、解郁结为法;在一定条件下,...
关键词:外感病 战汗 往来寒热 气分 三焦 少阳 
汗证从温病论治被引量:1
《中国民间疗法》2020年第8期13-14,共2页顾玲艳 
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研究工作室建设项目(JCZYGZS-030)。
该文通过汗证的病理表现,阐述其在温病不同阶级的病理产物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汗证 温病 无汗 大汗 战汗 脱汗 辨证论治 
战汗畏寒案被引量:1
《中国针灸》2019年第12期1351-1352,共2页郝舒 高立超 窦中伟 魏瑞丰 牛志健 马学芹 李永春 
患者,女,88岁,于2018年6月29日就诊.主诉:定时发作战汗、畏寒1月余.现病史:自诉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每日定时发作战汗、畏寒,每日约15点必发寒战,伴微汗出,汗出后全身怕冷,虽已值盛夏,身着毛衣再用棉被覆其体,仍不能缓解其寒,自感寒...
关键词:战汗 畏寒 健脾胃 强心肺 升阳举陷 针刺 
中风病战汗解邪案
《中国针灸》2019年第12期1362-1362,共1页刘思宇 韩宝杰 
患者,男,82岁,于2018年12月29日就诊.主诉:右侧半身不遂伴饮水咳呛1年,加重16h.现病史:2017年12月患脑梗死,经改善脑代谢、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治疗后遗留右侧肢体不遂及饮水咳呛症状,于2018年12月28日下午5时许,...
关键词:中风病 中风病气虚血瘀证 
浅析叶天士论“战汗”被引量:1
《福建中医药》2018年第3期51-53,共3页孙卉 张题培 蒋洪 刘虹伶 陈建 
战汗是指中医特殊汗型的一种。临床表现为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一般是因为正邪斗争剧烈,正气为邪气所遏伏,一旦正气来复,正气能力蓄积抵抗外邪的特殊现象。是外感病尤其是温病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
关键词:战汗 叶天士 《温热论》 
“汗证”病名考被引量:17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年第2期481-483,共3页温佳雨 严季澜 
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关于汗证,在历代文献中都有记载并出现了较多的相关病名,内容繁多而杂乱。古代文献中对其相关病名有以阴阳而命名者,有以汗出部位而命名者,有以汗出颜色而命名者,有以愈后特点而命名者等。汗为人体五液之一,是人体...
关键词: 汗证 自汗 盗汗 阴汗 阳汗 偏沮 战汗 
“瞑眩”病机探讨及病案举隅被引量:5
《北京中医药》2017年第3期254-255,共2页赵俊波 张广中 
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经费(2011-3-057)
"瞑眩"又称"好转反应",临床特点表现为突然发生、复杂、多样且短暂,反应过后原有病症迅速减轻乃至消失。其机理可能是:药物作用于人体,使紊乱的各个系统经过调节而达到平衡状态,是邪有出路的反应,是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过程,是疾病向愈...
关键词:发狂 机理 瞑眩反应 战汗 正邪交争 
论叶天士“法宜益胃”与“战汗”的关系被引量:1
《中医药导报》2016年第12期5-7,共3页孙艳红 盖沂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国中医药人教发[2012]32号);云南中医学院骨干教师培养项目
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到"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笔者从温病战汗机理入手探究,认为叶氏"益胃"之法应包含清热养阴以破僵局,甘寒生津以备汗源,宣畅气机以通汗门3个方面的考虑,并且这3个方面并...
关键词:益胃 战汗 叶天士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