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

作品数:5169被引量:8861H指数:3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范方秦四清薛雷温扬茂赵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城市与减灾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建筑结构强震动监控平台设计及应用被引量:1
《城市与减灾》2022年第4期45-49,共5页刘影 王飞 阎婷 康现栋 
北京市地震局2022年面上项目(BJMS-2022002)资助。
引言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观测记录是抗震设计、震害评估、健康诊断、震后加固与重建、地震报警、烈度速报等多项相关研究的基础资料。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朝着智能化、多功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例如,迪拜世贸...
关键词:世贸中心 抗震设计 破坏性地震 震后加固 监控平台 地震报警 强震动 观测记录 
市县地震部门震后应急工作现状与思考被引量:1
《城市与减灾》2021年第3期54-58,共5页朱林 
“陕西省地震局启航与创新基金课题”(QC202003)资助。
引言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以其难以预测、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的特点,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在人口高度集中、建筑及基础设施规模庞大且系统复杂的城市,一旦遭遇地震灾害,极易...
关键词:地震灾害 地震部门 次生灾害 震后应急 社会经济发展 连锁反应 生命财产安全 现状与思考 
震后应急科普宣传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2
《城市与减灾》2020年第4期28-32,共5页赵永 
引言地震,特别是强有感或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对地震的关注度骤升,“地震发生的原因”“震后趋势怎么样”“灾害损失怎样”“预测预警如何”等种种疑惑和顾虑四起,人心沸动、言论纷扰,民众对于地震科普的需求猛增,这就要求我们迅...
关键词:破坏性地震 震后应急 地震科普 震后趋势 科普宣传 预测预警 灾害损失 关注度 
可持续的防灾减灾与震后重建规划经验的反思——中国唐山与美国洛杉矶北岭的案例
《城市与减灾》2016年第4期22-26,共5页张纯 崔璐辰 张洋 
在各种自然和社会灾害中,地震是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造成不同程度上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中美两国都是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陆地上30%左右7级以上的地震...
关键词:震后重建 中国唐山 城市建设领域 社会灾害 全球安全 城市体系 美可 张洋 经济发展 中国城市 
松原震区调研考察札记
《城市与减灾》2014年第6期1-3,共3页修济刚 
2013年10月31日,吉林省松原市发生了5.5级地震,11月23日又发生5.8级地震。这次震群的震后安置措施,为东北地区今后处置地震突发事件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我刊特约此文,值松原地震一周年之际刊发,以飨读者。
关键词:松原市 8级地震 调研 震区 突发事件 东北地区 吉林省 震后 
云南鲁甸地震
《城市与减灾》2014年第5期F0002-F0002,I0001,共2页济刚 宇鸣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据云南省政府8月14日统计,此次地震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5.40万人紧急转移安置。有2.72万户、8.55万间房屋倒塌,4.36万户、12.91...
关键词:地震后 云南省 房屋倒塌 次生灾害 鲁甸县 昭通市 省政府 极震区 
鲁甸现场实记
《城市与减灾》2014年第5期1-12,共12页济刚 
大暑时节,在云南昭通山区的鲁甸县,发生了6.5级地震。纵观这次震后的应对工作,比以往震后应急做得更好些。各项预案发挥了积极作用,灾区各级政府、部门努力做到有序救灾、科学救灾。从灾区回到北京后整理资料,一些现场情景栩栩如生地浮...
关键词:云南昭通 鲁甸县 后整理 震后 灾区 救灾 地震 
汶川地震后城镇居民心理空间及生活惯性重构研究——基于“文化堕距”弥合视角被引量:1
《城市与减灾》2014年第5期13-19,共7页王林 许慧 黄利芳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矛盾向干群矛盾转化并导致群体事件的演化过程及处理机制研究"(11XZZ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社会矛盾向干群矛盾转化并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动态演化过程;预警及治理措施研究"(10YJA810027)
近年来,诸如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发生。灾后重建过程既是灾害应对中的必备环节,也是国家层面的政治任务,汶川地震后"三年重建,两年完成"的灾后重建,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城市建设角度都是非常成功的,然而汶川地震灾...
关键词:空间重构 心理空间 地震后 汶川 文化 城镇居民 惯性 生活 
有感地震后公众反应及其原因——天津宝坻4.0级地震社会调查
《城市与减灾》2012年第6期8-11,共4页龚永俭 李颖楠 程立康 李越 
社会公众在有感地震后的反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防震减灾的意识、能力及存在的误区。以2012年6月18日在天津市宝坻区境内发生的4.0级地震为例,我们通过电话接访、寻访、宏观震中实地考察和网络行为分析等调查方式,研究了有感...
关键词:社会公众 地震后 反应能 天津市 社会调查 原因 网络行为分析 防震减灾 
灾区新貌
《城市与减灾》2011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岳文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在天气最热的时节,我们重又走进了映秀,走进了汶川大地震后的新北川。这里,曾经几乎变为废墟。原本想象,
关键词:灾区 地震后 天气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