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体形态

作品数:40被引量:5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钱仁平吴泽琴白昱周乔娄文利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艺海》《人民音乐》《黄河之声》《当代音乐》更多>>
相关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传统筝曲《碰八板》多声思维及音乐形态研究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57-67,共11页贾力娜 乔安彤 
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编号:tsqn202312251);海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计划支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当代钢琴赋格曲创作研究”(项目编号:23YJC760123)研究成果。
多声思维是民间音乐构成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筝曲《碰八板》作为传统筝派经典重奏曲目,全曲均以多声思维作为发展旋律的组织方式。文章从筝曲《碰八板》的多声思维及技法形态研究入手,回溯民间音乐中重要的音乐母体《老八板》,解读其与...
关键词:《碰八板》 山东筝曲 多声思维 民乐重奏 织体形态 
乐绘长征 谱写光荣——张千一《交响组曲》配器分析
《黄河之声》2023年第22期50-55,共6页何耀辉 
张千一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其对各种创作技法的娴熟运用,作品风格的精准把控,中西创作理念的兼收并蓄,“可听性”与“专业性”处理的有节有度,体现在他那一首首经典之作中。其中,张千一创作的《交响组曲》以其独具一格的配器风格著...
关键词:张千一 交响组曲 配器分析 织体形态 音色个性化使用 
民歌素材创作现代音乐的可塑性——以朱践耳《南国印象》为例
《黄河之声》2023年第5期34-41,共8页邓楠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一直是中国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在朱践耳的钢琴作品中,运用最广泛的便是云贵地区的民歌。本文主要聚焦于《南国印象》这部作品对民歌的运用、发展、重塑的可塑性,探索朱践耳先生将民族语言、风格与时...
关键词:云南民歌 结构特征 和声手法 织体形态 
贝多芬《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创作技法分析
《黄河之声》2023年第1期62-65,共4页闫凤英 
贝多芬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后人誉为“新约全书”,在音乐史上享有非常尊崇的地位,是贝多芬一生创作“灵魂”的集结。本文以贝多芬晚期的《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为例,通过作曲技法分析,让我们深刻体会这位时代巨匠在音乐作...
关键词:奏鸣曲式 主题发展 织体形态 
杰尼索夫《大提琴协奏曲》音色布局特征
《黄河之声》2022年第20期76-79,共4页曾岩 
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杰尼索夫协奏曲创作技法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A009)。
爱迪生·杰尼索夫(Edison Denisov 1929-1996)是二十世纪后半叶俄罗斯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他一生共创作15部协奏曲,是同时代作曲家以协奏曲体裁创作数量最多的,堪称是协奏曲创作的“先锋者”。1972年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是杰尼索夫...
关键词:杰尼索夫 大提琴协奏曲 音色布局 织体形态 
“民族史诗-元小说”织体形态--一种对徐则臣《北上》的社会史读法被引量:1
《中国文学批评》2022年第3期22-32,189,共12页陈思 
以社会史视野观照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可以看到,小说家为了实现其四重雄心,在《北上》中聚焦1900-2014年的百年中国历史,形成了“民族史诗-元小说”的织体形态。小说一方面对大运河沿线地理与晚清历史细节着力甚多,虚实结合覆盖...
关键词:《北上》 “民族史诗-元小说”织体 社会史 
《波约拉的女儿》主题的织体-音色形态及其衍变
《音乐生活》2022年第4期20-27,共8页林桢邦 
西贝柳斯交响诗代表作《波约拉的女儿》的主、副部主题都具有乐器交替演奏的线状织体形态,以及乐器色彩更替的音色形态。首先,文章在分析主、副部主题织体—音色形态的基础上,研究其在乐曲中的衍变;其次,将本曲主题塑造手法与西贝柳斯...
关键词:西贝柳斯 副部主题 织体形态 塑造手法 交响诗 音色 乐器 综合论述 
自由无调性结构下的音乐织体形态——以勋伯格《三首钢琴曲》op.11为例被引量:1
《黄河之声》2022年第2期45-47,共3页李大龙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勋伯格一直在试图寻找新的创作方法来替代传统调性体系。以勋伯格的《三首钢琴曲》op.11作品为例,具体阐述自由无调性在其作品中的详细运用与特点,揭示了在20世纪初以自由无调性为主要的创作技法仍是当时作曲家...
关键词:无调性 勋伯格 调性 对位 
音乐作品中的角色意义:谱式·织体·姿态·隐喻·意象——拉威尔《自然界的故事》之角色化创作策略探赜被引量:3
《音乐创作》2021年第2期169-179,共11页周小卜 
2019年度上海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生科研课题资助项目(编号SHCD130206)
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将某种情形转译为音乐的语言,创作出带有指向性和象征意义的音乐姿态以及具有角色特点的音响与谱式,这使得音乐作品充满了角色意义。莫里斯·拉威尔试图在《自然界的故事》中表达儒勒·雷纳尔用诗词所要表达的意象,...
关键词:拉威尔 《自然界的故事》 音乐意象 角色隐喻 织体形态 
拂云
《音乐创作》2021年第1期91-100,共10页张旭儒(曲) 
《拂云》是为管风琴、人声与打击乐队而作的《拂云鸣钟》的第二乐章。该乐章以点、线、块、面等多种织体形态,将管风琴的基础音栓、混合音栓、变化音栓与多种打击乐音色以及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人声音色相互碰撞、融合,以不拘泥于故有形...
关键词:音栓 织体形态 打击乐 西方乐器 管风琴 中国民族特色 当代音乐作品 东方与西方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