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毒

作品数:417被引量:2304H指数:2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相关作者:于红霞唐学玺张效伟李永祺徐立红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基于药物代谢酶探讨中药“十八反”配伍致毒/增毒机制被引量:11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年第7期281-285,共5页景欣悦 彭蕴茹 王新敏 段金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505300-03);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计划(1002022C)
查阅国内外近年来有关中药"十八反"、药物代谢酶方面的文献37篇,对中药十八反配伍药物组合对细胞色素P450的影响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提出中药十八反配伍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体内、体外研究方法与思路及现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如体外...
关键词:中药十八反 细胞色素P450 毒性机制 
基于药物相互作用探讨中药七情合和相反/相恶/相畏配伍禁忌作用模式与机制被引量:31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年第3期1547-1552,共6页段金廒 宿树兰 范欣生 钱大玮 唐于平 尚尔鑫 郭建明 刘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1CB505300):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负责人:段金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1CB505303):"藻戟遂芫俱战草"配伍关系与毒效表征的基础研究;负责人:段金廒
本文通过对中药七情合和配伍理论与药物相互作用理论学习认知,以及对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分析基础上,提出中药配伍禁忌的3类作用模式:表征相反配伍特征的致毒增毒作用模式;表征相恶/相畏配伍特征的降效减效作用模式...
关键词:中药配伍禁忌 七情合和 药物相互作用 致毒 增毒 降效 减效 
斑马鱼脑细胞凋亡基因对束丝藻毒素致毒的响应被引量:2
《水生生物学报》2011年第2期238-245,共8页张德禄 胡春香 王高鸿 刘永定 李敦海 李根宝 沈银武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8CB4180022008CB418001);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项目(2009ZX07106-0012008ZX07103-0042008ZX07013-007)资助
水华束丝藻是淡水湖泊中常见的水华蓝藻,是我国滇池冬春季节常见的优势种群,因其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损伤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而倍受关注。但有关该毒素对动物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水生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尚无报...
关键词:束丝藻毒素 脑细胞 凋亡基因 响应 神经毒理学 斑马鱼 
蓝藻水华衍生的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被引量:29
《化学进展》2011年第1期246-253,共8页姜锦林 宋睿 任静华 王晓蓉 杨柳燕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No.2008CB418102);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No.2008ZX07316-004)资助
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频发,引发各种衍生物污染,严重时造成重大生态灾害事件,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其中微囊藻毒素以其毒性大、分布广和结构稳定的特点,成为水环境中常见的潜在危害物质,它主要由微囊藻产生,是一类具有多种异构体的环状...
关键词:蓝藻水华 微囊藻毒素 水生生物 致毒机理 生态毒理 
多溴联苯醚的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被引量:44
《环境化学》2011年第1期143-152,共10页万斌 郭良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807054;20921063);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009CB421605);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RCEES-QN-200714)资助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溴代阻燃剂,其大量生产和使用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PBDEs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它们可远距离传输到地球各种环境介质中,并通过食物链累积放大,在生物体内蓄积产生毒性效应....
关键词:多溴联苯醚 内分泌干扰 发育神经毒性 免疫毒性 致毒机制 
微囊藻毒素诱导细胞氧化胁迫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生态毒理学报》2010年第6期769-775,共7页朱枫 钱晨 卢彦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o.2008CB418102);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No.107049)
微囊藻毒素对生物机体具有强烈的毒性.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能够诱导细胞产生氧化胁迫,这可能是微囊藻毒素的致毒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论文从微囊藻毒素诱导细胞氧化损伤以及影响其抗氧化防御系统两...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 氧化胁迫 致毒机理 抗氧化防御系 细胞氧化损伤 
大气颗粒物致机体损伤的OH自由基机制被引量:11
《生态毒理学报》2007年第2期142-149,共8页李怡 朱彤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No.2002CB4108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637020)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可吸入大气颗粒物浓度上升与人群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密切相关.毒理学实验和人体暴露研究显示可吸入大气颗粒物可导致机体广泛的损伤,但其致毒机制尚未明确.大量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了活性氧在颗粒物致毒过程...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 OH自由基 致毒机制 
亚历山大藻对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的影响及致毒机制研究被引量:2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2期77-81,共5页陈桃英 颜天 刘利平 王丽平 周名江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基金资助项目(KZCX2-YW-208);国家"973"项目资助项目(2001CB4097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77023)
研究了亚历山大藻对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的影响及致毒机制。结果发现:八株产PSP毒素的亚历山大藻和两株不产PSP毒素的相关亚历山大藻均显著抑制海湾扇贝受精卵的孵化,说明这种抑制作用在亚历山大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与PSP毒素无直接...
关键词:有害赤潮 亚历山大藻 海湾扇贝受精卵 致毒机制 
2,4-二氯苯酚诱导鲫鱼活性氧(ROS)的产生及其分子致毒机制被引量:15
《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129-134,共6页罗义 纪靓靓 苏燕 王晓蓉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No.2003CB415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237010)~~
以α-苯基—N—叔丁基甲亚胺—N—氧化物(PBN)为自旋捕获剂,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paramagneticresonance,EPR)自旋捕集技术研究了在2,4-二氯苯酚(2,4-DCP)胁迫下,2、4、8、24、72h后鲫鱼(Carassiusauratus)幼体肝脏活性氧的产生及...
关键词:2 4-二氯苯酚 电子顺磁共振 ·OH Carassius auratus SOD MDA 
酞酸酯对龙须菜的生态毒理研究被引量:7
《海洋科学》2006年第6期46-50,共5页吴志辉 杨宇峰 聂湘平 李桂英 李凯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7304640471118);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OGL-200306);国家973计划资助项目(2002GB412405)
研究了酞酸酯类化合物对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生长的影响以及酞酸酯在龙须菜体内的积累状况。结果表明,在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酯二异辛酯(DEHP)4种...
关键词:酞酸酯 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致毒效应 积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