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增厚

作品数:39被引量:565H指数:1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张中杰王椿镛滕吉文郑亚东楼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相关期刊:《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现代地质》《地质通报》《岩石矿物学杂志》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秭归盆地下侏罗统火山碎屑沉积物源分析及其对东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地壳增厚的启示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4年第1期203-215,共13页柴嵘 杨江海 杜远生 王成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888101、42102121、42122015);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DD20230008,DD20221656);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黔科合基础-ZK[2022]一般081)资助。
秦岭造山带在晚三叠世经历了强烈的碰撞造山作用,伴随岩浆底侵和构造变形,造山带可能发生了显著的地壳增厚和隆升,但对缺少同时期岩浆岩记录的造山带东段,其造山过程的地壳厚度变化还未有明确约束.在东秦岭造山带的南麓发育一系列的早...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 秭归盆地 晚三叠世 碎屑锆石 地壳增厚 
基于GPS观测的青藏高原南部构造变形及深部流变结构研究
《测绘学报》2023年第1期173-173,共1页田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0400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2M710012);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LED2022B02)。
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模式及动力学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其中以两大端元学说:“大陆逃逸(块体变形)”和“地壳增厚(连续变形)”最为著名。虽然有研究指出现有的地学资料还无法明确区分青藏高原的运动学机理到底属于哪种...
关键词:构造变形 连续变形 动力学机制 地壳增厚 变形模式 流变结构 GPS观测 大地测量数据 
西藏洞错地区郎山组晚白垩世火山岩的厘定——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导致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新证据被引量:1
《地球学报》2021年第1期55-62,共8页次琼 阿旺旦增 索朗顿旦 倪金海 王新录 翟杰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03000150004)资助。
郎山组地层是西藏冈底斯带中最具代表性的白垩纪地层,其时代与形成环境对于认识藏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近在西藏改则县洞错地区郎山组中新发现的火山岩夹层,对该火山岩(英安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年...
关键词:西藏改则 晚白垩世火山 新特提斯洋 地壳增厚 板块俯冲 
辽东半岛古元古代北辽河群浪子山组巴罗式变质带分布、变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7
《地球科学》2020年第9期3403-3419,共17页文飞 田忠华 刘平华 向华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项目(No.DD20190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1672191,41972205)。
巴罗式递增变质带能为地壳增厚及造山作用带来全新的认识.为了解辽东半岛北辽河群浪子山组内巴罗式变质带的野外分布和变质特征,对本溪地区连山关-祁家堡巴罗式变质带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工作.野外填图表明,浪子山组巴罗式...
关键词:巴罗式变质带 辽河群浪子山组 P-T-T轨迹 地壳增厚 岩石学 
从岩浆岩看青藏高原地壳的生长演化被引量:24
《地球科学》2020年第7期2245-2257,共13页莫宣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No.40830317);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Nos.2002CB4126,G1998040800);自然资源部重大项目(No.9501101)。
青藏巨厚陆壳的性质和形成机制,是重要的科学问题.通过对青藏岩浆岩,特别是其Nd、Hf同位素的研究,证明青藏高原并存着新生地壳和再循环地壳两类地壳.地壳的结构和属性对成矿矿种、矿床类型和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青藏巨厚地壳是由两种...
关键词:青藏高原两类地壳 新生地壳 再循环地壳 青藏地壳增厚机制 地壳增厚的时间 岩石学 
序言被引量:1
《地质学报》2020年第6期I0001-I0002,共2页贾承造 杨树锋 陈汉林 
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及持续汇聚作用导致欧亚板块地壳增厚,形成了以"世界屋脊"著称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还激活了远离碰撞边界的大陆内部变形,强烈重塑了欧亚大陆内部构造格局。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周缘古造山...
关键词:欧亚板块 晚新生代以来 内部变形 印度板块 沉积盆地 地壳增厚 古造山带 欧亚大陆 
西藏尼玛县西拉木那勒地区晚白垩世埃达克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指示被引量:1
《岩石学报》2020年第2期426-442,共17页董宇超 王明 解超明 于云鹏 郝宇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2231、41972236);自然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基金(DBY-ZZ-18-06)联合资助
青藏高原北拉萨板块上发育大规模的晚白垩世岩浆作用,长期以来,关于其岩石成因及构造属性一直存在较大争论。本次研究对产出于北拉萨板块尼玛县西约150km的拉木那勒晚白垩世岩体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工作。拉木那勒...
关键词:青藏高原 晚白垩世 埃达克岩 地壳增厚 
藏北双湖地区早白垩世晚期赞宗错安山岩:青藏高原早期隆升的时间约束被引量:4
《岩石学报》2019年第7期2173-2188,共16页胡懿灵 刘治博 王根厚 宋扬 袁国礼 郑明 邵华胜 
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026)资助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广泛分布早白垩世安山岩,其中碰撞后地壳增生所产生的安山岩对于青藏高原隆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赞宗错安山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下白垩统去申拉组陆相红层中,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安山岩形成于113. 44±0....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赞宗错安山岩 年代学 地壳增厚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地区深浅部构造综合分析被引量:3
《岩石学报》2019年第6期1833-1847,共15页刘亢 李海兵 王长在 姚生海 龚正 肖根如 张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31073、4150220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B0501405)联合资助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地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小震资料越来越多应用到活动断裂空间展布、深浅构造分析及动力学机制研究领域。本文应用双差定位法获得研究区域2008~2017年间6013次地震事件的...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带 祁连山断裂带 小震精确定位 深浅部构造 地壳增厚 
印度陆块新生代两次仰冲事件及其构造驱动机制:论印度洋、特提斯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被引量:6
《岩石学报》2018年第7期1867-1875,共9页王二七 孟恺 许光 樊春 苏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2220)资助
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是印度洋扩张和特提斯洋闭合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提出这3个板块的相互作用致使印度陆块发生过2次向北的仰冲:早期(古新世末-始新世初,~57Ma)仰冲受其超高速运动(>140mm/yr)的驱动,与特提斯...
关键词:印度板块 特提斯洋 欧亚大陆 陆块仰冲 地壳增厚 重力垮塌 磨拉石沉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