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

作品数:952被引量:488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龙红李绍彬王玲娟张景科任伟中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大足石刻化生童子图像研究:以大足石刻大佛湾宝顶第18号龛为例
《艺术探索》2022年第2期51-58,共8页向静 龙红 
201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大足石刻装饰图案设计特征及民俗文化内涵研究”(2013YBYS102);重庆市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巴蜀石窟艺术编年与研究”(2021NDZD17)。
莲花化生是《观无量寿佛经》中描述阿弥陀佛信仰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化生像。大足石刻三品九生的九组图像,以莲花、莲叶中或站、或坐、或跪等不同姿势的化生童子像造型来表现莲花化生的不同品级。宋代大足石刻莲花化生童子的创意设计...
关键词:大足石刻 莲花化生 观经 世俗化 艺术价值 
大足石刻飞天造型与形象探讨
《参花(上)》2020年第9期110-111,共2页汪琳琳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大足石刻造像中唐宋舞蹈考察与研究”(项目编号:2019YBYS156)的研究成果。
本文简要介绍飞天文化背景:文化起源、形象演变,并且探讨大足石刻飞天造型与形象:形象统计、形象分析、对比分析,全面解析大足石刻飞天所具有的文化艺术效果。
关键词:大足石刻 工艺 飞天造型 
大足石刻观音冠饰设计特征研究被引量:1
《艺术设计研究》2020年第4期21-28,共8页向静 龙红 
201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大足石刻装饰图案设计特征及民俗文化内涵研究”(项目编号:2013YBYS102);2012年重庆大学文科类跨学部跨学科项目“西南地区石窟艺术研究及其数字化应用建设”(项目编号:CDJKXB12005)的阶段性成果。
宋代的大足石刻是我国石窟艺术的最后一个高峰。大足石刻的造像题材相当丰富,其中尤以观音最为突出,不仅造像数量最多,而且造像种类最全,目前保存较完好者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山、石门山和妙高山等处。宝冠是观音身份的象征,庄严而华丽,具...
关键词:大足石刻 观音宝冠 装饰特征 本土演变 文化内涵 
线的在场表述——川渝石刻对我创作的启示被引量:1
《美术观察》2020年第7期142-143,共2页杨渝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川渝地区石窟造像的造型类别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8YBYS158。
提及我的线绘创作,首先,要谈我在四川美术学院读书的一段经历。那时学校美术馆常年陈列着大足石刻的翻制浮雕,大一上速写课时我把画板带进了美术馆,开始近距离触及那些辗转圆滑的石刻线条,这使我记忆深处有了对传统线条的初步印象,这种...
关键词:四川美术学院 初步印象 大足石刻 美术馆 记忆深处 
维摩诘造像与川渝地区维摩诘变相小议
《中华文化论坛》2019年第6期123-133,157,共12页侯波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文化强市战略视野下的博物馆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YBYS094)阶段性成果
依据《维摩诘经》创制出的维摩诘形象,是佛教美术中的一个重要母题。从顾恺之创制"清羸示病"的维摩诘像,到多达十余品的经变画,这一母题不断丰富。川渝两地的维摩诘变相虽然存量不多,但在统一的格式之下,呈现出了地域特色。本文在对川...
关键词:维摩诘经变 摩崖造像 顾恺之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中的因果思想探析被引量:1
《宗教研究》2016年第2期158-176,共19页邬宗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川中佛教石刻文物文献研究》(16XZJ008);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足石刻文字研究》(2015YBYY078)阶段性成果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内摩崖石刻造像的总称,起于初唐,后经晚唐、五代、北宋时期,南宋时期达到鼎盛,延续至明、清两朝。县境内造像区概有75处,造像5万余尊,以佛教题材为主,并镌刻有儒道造像以及10万余字的铭文。学者们一致认为大足...
关键词:大足石刻 因果思想 十善业 十二因缘 四禅八定 修行者 因果报应论 无色界 华严宗 报应观念 佛教界 地狱变相 
基于照片建模的大足石刻数字化保护被引量:5
《华夏考古》2016年第2期146-152,共7页李绍彬 雷炀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化在大足石刻的传承和发展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Z011YBYS092
本文通过照片采集,对大足石刻的原始照片进行处理,对模型建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动手动相结合的大足石刻虚拟模型建立方法,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照片建模 大足石刻 数字化保护 
激光扫描技术在大足石刻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
《工业控制计算机》2015年第2期85-86,89,共3页雷炀 
<数字化在大足石刻的传承和发展中的应用研究>;重庆;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YBYS092)
大足石刻历经风雨,相当一部分石刻佛像已经严重风化。数字化保护是一种运用非接触式方式保护文物的办法。文中首先扫描了孔雀明王的头部,并重点分析耳部和鼻部的三维扫描结果,其次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处理获取的点云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模...
关键词:大足石刻 孔雀明王 数字化保护 
从多维语境看大足石刻中的送子造像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年第21期79-81,共3页黄晶 李海磊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人类学视野下大足石刻世俗化审美取向研究";(编号:10YJA760040)
一旦提到佛教中的送子造像,我们首先想到是送子观音,但这只是民间的说法。同样具有送子功能的神氏还有诃梨帝母(鬼子母),九子母,白衣观音,甚至是道教中的斗母。特别是斗母的出现成为了佛教和道教相互融合的最有利证据,因为它的原型来...
关键词:白衣观音 摩利支天 道教文化 诃利帝 供养人像 天女形 勒柯克 毗卢遮那佛 子功能 结印 
大足石刻六道轮回图的数字化保护被引量:5
《华夏考古》2014年第1期121-124,F0003,共5页李绍彬 田俊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化在大足石刻的传承和发展中的应用研究>;编号为2011YBYS092
数字化保护相对于传统保护,具有投入成本较低、修复精度高、易于长期保存、广泛传播和应用,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大足石刻的"六道轮回图"石刻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大足石刻 “六道轮回图”石刻 数字化保护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