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卢遮那佛

作品数:75被引量:94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张延清李永宪霍巍陈清香卢素文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安美术学院中国文化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福建乡土》《雕塑》《中国典籍与文化》《佛教文化》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蓝田水陆庵中央佛坛正中佛像身份考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41-46,共6页陈晓春 
本文通过对蓝田水陆庵中央佛坛正中佛像手印的辨识,指出其身份并非释迦牟尼佛,而是结最上菩提印的毗卢遮那佛。水陆庵中央佛坛的三尊佛像乃是毗卢遮那佛、药师佛与阿弥陀佛,再加上北侧东前檐墙所塑卢舍那佛,南侧东前檐墙所塑释迦牟尼佛...
关键词:水陆庵 彩塑 造像手印 毗卢遮那佛 
东北佛教毗卢派法脉传承探析
《法音》2023年第5期28-32,33-35,共8页王佳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代佛教史》<1912年至今>”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ZDA170。
毗卢派,全称金顶毗卢派或金鼎毗卢派,亦作毗陵派、毗卢宗,因尊奉毗卢遮那佛而得名,并带有一定密教特质,明末以来主要流传于东北、华北等地。其兴起,与《华严经》及毗卢佛信仰流行有关。以“毗卢寺”“毗卢庵”等命名的寺庙为数不少。华...
关键词:释迦牟尼佛 《华严经》 华藏世界 毗卢寺 华严宗 毗卢遮那佛 密教 天台宗 
汉藏文化交流背景下新图像样式的出现——青海玉树吐蕃佛教石刻再研究
《中国藏学》2022年第6期14-22,212-213,共11页卢素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阿里后弘期初的佛教遗存与多民族交融研究(项目编号:19ZDA177)”阶段性成果
青海玉树迄今发现有5处吐蕃时期摩崖石刻,大日如来佛堂内石刻和恰冈石刻图像题材为毗卢遮那佛与八大菩萨和毗卢遮那佛与二菩萨,皆与毗卢遮那佛有关,另外3处石刻图像为十方佛、佛传、初转法轮图和礼佛图等。文章通过对玉树勒巴沟吾娜桑...
关键词:玉树 摩崖石刻 毗卢遮那佛 华严经 法华经 汉藏交流 
从色身到法身再到法身佛——论佛身思想的演变
《青海民族研究》2021年第2期222-228,共7页张文卓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早期密教研究”(批准号:16CZJ012)阶段性成果
佛身是佛教的核心问题。佛身思想大致经历了从最初的佛陀色身(肉身)到法身,再到法身佛的演变。法身思想在不同经典体系、不同历史时期不尽相同,经过了以佛陀所说经戒为法身到法身作为一种纯粹精神理体的演变。《华严经》毗卢遮那佛的塑...
关键词:佛身 色身 法身 法身佛 毗卢遮那佛 
杭侃 石壁上的微笑泥土里的花
《环球人物》2021年第5期75-78,共4页许晓迪 
他考察三峡遗址,测绘石窟古寺,近日在春晚讲述天龙山佛首的国宝传奇小说《古董局中局》里,作家马伯庸讲了一桩“佛头奇案”。唐朝,武则天建造明堂,用异邦美玉雕刻了一尊毗卢遮那佛像,供奉其中。谁知,遣唐使河内坂良被珍宝吸引,用计窃于...
关键词:毗卢遮那佛 连横 传奇小说 武则天 遣唐使 天龙山 一分为二 佛头 
大足石刻博物馆馆藏文物毗卢佛头像源说——兼析大足宝顶山大佛湾14号窟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4期4-6,共3页何江 
大足石刻博物馆中心展厅陈列着一件毗卢遮那佛头像,原为大足宝顶山大佛湾14号窟内毗卢遮那佛的造像头部,原龛窟呈现的是《华严经》中描述的毗卢遮那佛七处九会的庄严场景,是我国宋代高超雕刻技艺的缩影。
关键词:毗卢遮那佛 华严经 宋代 
毗卢寺遗址
《红岩春秋》2020年第9期F0003-F0003,共1页孙治刚(文/图) 
毗卢,梵语,本义为佛光普照。佛教中经常会提到释迦牟尼"三身佛",即法身"毗卢遮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报身"卢舍那佛"。其中法身佛如明月,即是说法身毗卢遮那佛无论何时都永远存在,可见其在佛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毗卢佛是"毗卢遮那佛...
关键词:毗卢遮那佛 重庆市九龙坡区 洛阳白马寺 释迦牟尼佛 毗卢寺 卢舍那佛 三身佛 佛光普照 
从馆藏佛教文物看佛教的传播——以唐四面造像碑、明毗卢遮那佛、唐弥勒佛为例被引量:2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9期43-45,共3页李莉 
文章从馆藏文物出发,分析佛教的传播发展。首先分析唐代四面造像碑的碑文及形制,表现佛经翻译事业的发展对佛教传播的意义。其次分析明代鎏金毗卢佛的造型,体现佛教教义对佛像及佛教传播的影响。最后分析比较两尊不同的弥勒佛造型,展示...
关键词:四面造像碑 毗卢佛 弥勒佛 佛教 传播 
焉耆七个星毗卢遮那佛法界身图像研究被引量:1
《敦煌学辑刊》2020年第1期112-123,共12页魏文斌 周晓萍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甘肃段石窟寺类文化遗产价值研究”(16XKG006);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敦煌行脚僧图像研究——以回鹘石窟为中心”(2019jbkyxs026)。
焉耆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位置,其佛教文化源自印度,后受到龟兹、高昌、于阗、敦煌地区佛教文化的影响,其信仰经历了由小乘到大乘的转变。焉耆七个星第一窟的佛法界身像的创作是处在焉耆民族融合、政权更迭、佛教信仰转型的时期,对其...
关键词:焉耆 毗卢遮那佛 法界身 回鹘 
几件8~12世纪铜佛板图像
《收藏》2019年第7期58-60,共3页姜宇钦 
自北魏开始,中国佛教金铜造像中出现了一类用于供僧俗日常礼拜及修业、祈福的小型板式模铸铜造像。唐中期以前,其正面图像几乎均为一佛二菩萨的三尊样式。自8世纪初唐玄宗开元初年,善无畏与金刚智在中国传扬密法而形成密教一派后,铜佛...
关键词:金铜佛板 曼荼罗 五方佛 毗卢遮那佛 发愿文 曼荼罗 大日如来 金刚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