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电影

作品数:234被引量:405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洪宏胡牧陆绍阳刘阳陈卫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十七年”电影研究中崇高审美话语建构的三个来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33-45,共13页任华东 刘凡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020ZDA031)。
崇高是当代学界有关“十七年”电影研究的核心审美话语之一,它的语义生成及其话语实践,与以下三个来源密切相关:西方崇高理论的舶来及其与中国既有的崇高话语、重伦理道德的文化传统的碰撞与化合;意识形态对电影艺术独特性及其重要性的...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 崇高 审美话语 意识形态诉求 工农兵影像 
“十七年”电影中的“赶车”叙事及其文化政治意味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110-113,共4页张振 
“十七年”电影中常出现“赶车”的符码,它是电影重要的叙事情节和线索脉络。在“赶车”作为主要叙事情节的电影中,“赶车”不仅是联通内外的工具,还是电影建构矛盾冲突、引发思想对立的重要叙事元素。若将之放置于新中国“十七年”时...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 “赶车”叙事 文化政治 
于敏与电影:言诤显风骨,身躬写春秋
《电影艺术》2024年第5期116-123,共8页李镇 
于敏是一位阅历丰富的电影人,他亲历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积极践行“讲话”精神,成为新中国人民电影美学的建构者、“十七年”工业题材电影的拓荒者、新时期电影理论繁荣的推动者。于敏在电影剧作、理论、批评三个领域的实践值得认真梳理...
关键词:工业题材 电影理论 电影批评 十七年电影 新时期电影 
论人民电影的建立与发展——以十七年电影为例
《新闻传播科学》2024年第4期1114-1117,共4页古今 李兆涵 
电影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的生产、传播、接受成为特殊历史背景下凝聚思想、开展建设的重要意识形态工具。在“十七年电影”时期,人民电影的提出和实践,为我国的意识形态传播建立稳固的基础,具有现实意义和...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 人民电影 人民美学 
异质同构与镜语指向:南斯拉夫电影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4年第8期125-128,共4页孙雪盈 谭慧 
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翻译通史”(20&ZD313)研究成果。
十七年时期,凭借政治上意识形态色彩的相似与创作主旨的契合,南斯拉夫电影与同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下的引进片一样,以文化外交的名义通过国家层面上举办的电影周、电影放映活动而引进到中国。但南斯拉夫电影在中国真正的传播高潮期源于影...
关键词:南斯拉夫电影 反特片 十七年电影 
20世纪50年代“工业片”中的时间结构
《文艺理论与批评》2024年第4期94-106,共13页李玥阳 
20世纪50年代前期,工业题材电影出现“公式化”的趋势。但在大规模工业化初期,工业片的集中出现事实上承担了直面大规模工业化的诸多叙事功能,包括遭遇工业化的震惊、适应工业规则、重建劳动习惯,等等,因而不可简单地以“公式化”一言...
关键词:时间结构 高速度 十七年电影 工业片 
从“丰收”到“丰收之后”:论“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的“幸福生活”想象
《电影新作》2024年第2期94-101,共8页颜汇成 宋瑷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国以来山西农村电影放映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9CZS080)阶段性成果。
在“十七年”电影的叙事格局里,伴随着城市话语的极度弱化,乡村话语自然得到了史无前例地张扬与凸显,农村题材影片现实地承担起在银幕上建构和想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为人们描画出值得追寻的乡村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鼓励并引导...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 乡村幸福生活 乡村精神 叙事 
“十七年”电影的残障叙事模式
《电影艺术》2024年第2期153-160,共8页游长冬 
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世纪中国电影残疾人文化研究”(批准号:23YJCZH284)阶段性成果。
“十七年”电影为观众呈现了两种残障形象:遭受旧社会剥削的残疾百姓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致残的英雄。前者通过在苦难共同体中脱域,在新中国中重构新主体来彰显新政权的合法与制度性的优越;后者通过歌颂、治愈新时代英雄的残障来...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 残疾形象 残疾叙事 社会主义英雄 
论“十七年”时期电影明星生成机制与身体政治——以上官云珠入选“22大明星”为中心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4年第1期140-145,I0005,共7页戢海峰 
“十七年”时期,“22大明星”在政治实践、明星表演、观众参与等多重机制的作用下诞生,这些机制复杂而多面,暗合着不同程度的悖论。上官云珠通过对自己银幕内外的身体规训,完成了对这些悖论的意识形态缝合,最终得以成为代表新中国文艺...
关键词:电影明星 上官云珠 “22大明星” “十七年”电影 身体政治 
集体主义视域下“十七年”电影中的金钱话语研究
《艺术广角》2023年第6期49-55,共7页秦凤华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后期资助项目“‘十七年’电影:主流话语与叙事策略”(GD23HYS02)研究成果。
金钱是电影作品中常见的叙事元素,创作者常常借助它设置情节、制造冲突、刻画人物、凸显主题。在新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语境的规约下,“十七年”电影对“金钱”采取了超越常规的诠释视角,创造了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金钱话...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 集体主义价值观 金钱话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