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证据

作品数:16被引量:156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李峥严威杨鹏飞陈永权王金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更多>>
相关期刊:《地球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科学进展》《地质学报》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地幔柱上涌至软流圈呈韵律分布的低速通道:来自大西洋地区的地震证据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25年第1期27-27,共1页夏群科(编译) 
大尺度地幔对流和板块运动耦合的物理机制仍不清楚。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深部地幔柱与1000 km地幔以上的中尺度对流之间是如何交互作用的?在上地幔,全波形反演揭示了水平方向拉长的低速通道系统。低速通道系统与太平洋盆地下方的绝对...
关键词:全波形反演 地幔对流 中尺度对流 地幔柱 绝对板块运动 软流圈 深部地幔 上地幔 
北冰洋的欧亚海盆和加克洋中脊——最新地震证据揭示地壳非对称性、超慢速扩张和大陆裂谷作用
《海洋地质》2021年第2期41-65,共25页A.M.Nikishin C.Gaina E.I.Petrov 刘松峰(译) 
2011—2014年俄罗斯联邦在北极高纬度地区采集了大量新的二维地震数据,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很好地反映了包括欧亚海盆(中部和东部)、加克洋中脊及向拉普捷夫海过渡区域的基底结构和上覆沉积物的层序结构特征。通过地震剖面发现,南...
关键词:北冰洋 欧亚海盆 加克洋中脊 洋壳非对称性 加克洋中脊最深处 哈坦加-罗蒙诺索夫转换断层 
西太平洋弧后地区新生代构造迁移的深部地震证据被引量:9
《地球科学》2020年第7期2495-2507,共13页祁江豪 吴志强 张训华 温珍河 孟祥君 尚鲁宁 侯方辉 胡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1606083,9195821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No.2013CB42970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No.2015ASKJ03);地质调查项目(Nos.DD20190236,DD20190365,DD20190377)。
为了研究西太平洋弧后边缘海盆地的深部构造特征,于2015年在东海琉球岛弧弧后地区布设了一条穿过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南冲绳海槽地区和琉球岛弧的主动源广角反射/折射深部地震剖面.利用走时正演和反演的方法得到的二维速度结...
关键词:西太平洋弧后地区 弧后拉张 OBS 深部结构 下地壳高速体 构造迁移 海洋地质 
东昆仑造山带中地壳存在古洋壳俯冲的深反射地震证据被引量:10
《地质学报》2016年第8期1692-1702,共11页刘志伟 赵文津 吴珍汉 史大年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深反射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编号:YYWF201506);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青藏高原深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编号:1212011220903);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德国GFZ地学研究中心联合资助项目资助
INDEPTH Ⅳ深反射地震测线横跨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和东昆仑-柴达木地块,为揭示青藏高原东昆仑造山带深部构造提供了直接地球物理证据。针对地表和地下"双复杂"地质构造条件,地震数据处理中通过剩余折射波静校正技术、异常振幅噪声衰...
关键词:深反射地震 东昆仑造山带 松潘-甘孜洋壳 INDEPTH IV 
塔里木盆地寒武纪—早奥陶世构造古地理与岩相古地理格局再厘定——基于地震证据的新认识被引量:59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第10期1831-1843,共13页陈永权 严威 韩长伟 杨鹏飞 李峥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编号:22121G20112001)资助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岩分布范围广,发育厚度大,生储盖组合配置条件优越,勘探前景广阔。基于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结合野外露头与钻井地质资料,准确刻画了下寒武统、中寒武统、上寒武统—中奥陶统的地层厚度与寒武纪—早奥...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 寒武纪 早奥陶世 构造古地理 岩相古地理 
中源地震脱水脆变机制的岩石学研究进展被引量:3
《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第9期997-1006,共10页夏阳 张立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变质作用与造山带演化”(编号:41121062)资助
中源地震的成因机制问题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被广泛接受的是脱水脆变机制。中源地震带在俯冲板块中多呈双层带状分布,分别对应着含水变玄武岩层与岩石圈地幔蛇纹岩层的脱水过程。在过去的研究中,对中源地震脱水脆变...
关键词:中源地震 脱水脆变机制 古俯冲带 野外地震证据 
方正断陷中部发育走滑断层的地震证据及有利区带预测被引量:18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第6期1271-1277,共7页胡玉双 齐仁理 魏亚荣 王国雷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TE2005-24)
方正断陷是依舒地堑中北部的一级负向构造单元。为了确定盆地的形成机制,明晰其中断层体系的性质,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对方正断陷进行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剖面上'花状构造'、平面上断层雁行式展布与空间上'海豚效应'等6方面地震地质证据...
关键词:方正断陷 三维地震 走滑断层 花状构造 海豚效应 油气 
华北克拉通中部和西部下方显著的岩石圈厚度侧向变化的地震证据
《科学中国人》2010年第2期62-62,共1页陈凌 
我们将远震接受函数用于构建详细的岩石圈结构图像,包括华北克拉通(North China Craton,NCC)三个连续组成部分。这些图像显示,与NCC东部普遍存在的显著变薄的岩石圈(60-100km)相反,NCC中部和西部表现出厚薄岩石圈共存的特征。...
关键词:岩石圈厚度 华北克拉通 地震证据 侧向 西部 鄂尔多斯高原 图像显示 岩石圈结构 
辐射能量和地震断层物理机制
《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第3期43-45,共3页Mc Garr Abercrombie Kanamori 杨勇 
关键词:地震断层 物理机制 辐射能量 FOSTER 地球物理 断层区域 MARK 地震证据 
郯庐断裂带古新世—早始新世左旋走滑活动的反射地震证据被引量:48
《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第11期1383-1388,共6页韩文功 季建清 王金铎 于建国 张新钰 余绍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472100)
在渤海南部莱州湾附近,横过郯庐断裂的反射地震剖面直接显示了郯庐断裂带的延伸、运动性质和活动时限的证据。郯庐断裂带在渤海内几何形态和断裂组合与陆上出露情况基本一致,根据切过断裂带的剖面和平面上断裂系组合特征,判断其为兼...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 地震反射 古新世-早始新世 左旋走滑运动 渤海湾盆地 反射地震剖面 地震证据 走滑活动 早始新世 古新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