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政府

作品数:94被引量:6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艾虹徐有礼朱培民王文丰李春隆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大学吉林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民国时期中俄东北边境高梅阔夫引渡案研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4年第2期149-160,224,共13页陈甘霖 
1920年,活跃在西伯利亚的高梅阔夫白卫军在与苏俄红军作战失败后流窜至东北境内,苏俄政府提出引渡败兵要求。受协约国态度影响,同时也本着局外中立的原则,北洋政府拒绝引渡败兵,依照公法对入境白卫军解除武装,将以高梅阔夫为首的败军将...
关键词:高梅阔夫 协约国 旧俄使领 苏俄政府 
《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文本真相
《文史博览》2023年第5期48-50,共3页刘国明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国内形势严峻,外部又有资本主义列强网罗的14个国家的武装干涉,因此它渴望得到世界各国的革命支援。但欧洲一些国家发生的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于是1919年中国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便引起了苏俄政府的关注,...
关键词:苏维埃俄国 资本主义列强 俄国十月革命 武装干涉 五四爱国运动 苏俄政府 形势严峻 
1919—1923年莫斯科对华政策“两个中心”问题析议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2019年第2期67-73,共7页苏昕宇 杨泰龙 
莫斯科对华政策,分取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两途。尽管就立场而言,应有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之别,但由于二者领导人多有重合,且苏俄及俄共在共产国际中地位超然,苏俄更为共产国际重要利益之所在,以致苏俄和共产国际在对华政策上,虽具体有别,...
关键词:共产国际 两个中心 苏俄政府 利益 莫斯科 
革命百年的文化遗产:俄罗斯国立东方艺术博物馆
《中外文化交流》2018年第11期78-81,共4页巫伊婷 
百年前的俄国革命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也留下许多文化遗产。“十月革命”之后,苏俄政府致力于实现前帝国境内各民族之间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在全国境内广设博物馆,将私人财产国有化,供全民共享。俄罗斯国立东方艺术博物馆(The State...
关键词:艺术博物馆 文化遗产 俄国革命 俄罗斯 东方 世界历史 十月革命 苏俄政府 
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文本之谜
《文史精华》2017年第1期36-39,共4页吕传彬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处在国内战争的艰苦岁月,资本主义列强网罗了14个国家对新生苏维埃政权进行武装干涉。因此,它渴望得到世界各国的革命支援。但欧洲一些国家发生的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于是1919年中国爆发的“五四”爱国运...
关键词:苏俄政府 对华宣言 文本 十月革命 苏维埃俄国 苏维埃政权 国内战争 武装干涉 
1929,张学良与斯大林的意外交锋
《各界》2016年第8期36-37,共2页金满楼 
清末时期,沙俄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一条长约2500公里的铁路,史称中东铁路(也称中东路)。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和利益,其中就包括中东铁路。由于当时国际形势尚不明朗,北洋政府对此未予回应。直到1924年,苏...
关键词:斯大林 张学良 中东铁路 外交 《奉俄协定》 十月革命后 清末时期 苏俄政府 
雅各宾派与苏俄政府的战时政策比较
《宜宾学院学报》2014年第8期53-57,共5页范海龙 
革命力量在推翻旧势力统治的同时,客观上也会引起反动力量的反扑、报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的初期,雅各宾派和苏俄政府都采取了一些"战时政策",即雅各宾派的经济恐怖、政治恐怖和全民皆兵政策,苏俄的义务兵役制和战...
关键词:雅各宾派 苏俄 战时政策 比较 
1919—1923年莫斯科对华政策“两个中心”的形成被引量:3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1期188-191,共4页卢刚 
在国际共运史上,共产国际沾染了过分的俄国色彩是个事实,但是这并不表示,共产国际从成立那天起就一直是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外交工具。在中国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在对华政策上有着显著区别,在某些问题上甚至形成尖锐的分歧。...
关键词:共产国际 苏俄政府 世界革命 俄国利益 中国大革命 
前苏联的三次大饥荒
《晚报文萃》2014年第1期26-27,共2页大浪淘沙 
1921年美国挽救了苏联900万条生命 为保住政权,打赢国内外战争,从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春,苏俄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求农民交出全部余粮和一部分口粮来支援红军和工人。为落实法令,
关键词:前苏联 大饥荒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 苏俄政府 国内外 口粮 余粮 
20世纪初苏俄政府与中国地方实力派交往原因初探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10-12,共3页李思奇 
重视中国地方实力派是20年代苏俄政府对华外交中的一个特点,来华的苏俄和共产国际代表频繁与中国地方实力派接触也是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重要表现。由于与北京政府恢复邦交谈判进展不顺利,而中国地方实力派的特殊地位使它们具有对北京政...
关键词:中苏关系 苏俄政府 北京政府 地方实力派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