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流动波

作品数:7被引量:3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王绳祖张宗淳李建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更多>>
相关期刊:《地震地质》《地质论评》更多>>
相关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网状塑性流动控制下的多层应变速率场被引量:2
《地震地质》2005年第2期260-272,共13页王绳祖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199061)资助
根据“网状塑性流动”大陆动力学模型,岩石圈的变形方式由浅层脆性向深层延性的转变以及岩石圈下层网状塑性流动的控制作用,导致板块内部的多层构造变形。GPS方法或断层错动反演方法所测定的只是浅表地壳。多震层的应变速率可用“地震...
关键词:岩石圈 流动控制 网状 多层 亚洲 速率场 应变速率 潜在震源区 地震复发间隔 塑性流动网络 等值线图 动力学模型 中东部地区 塑性流动波 多震层 控制作用 变形方式 构造变形 反演方法 断层错动 发震概率 挤压变形 变形时间 
亚洲中东部地区塑性流动波(“慢波”)与地震活动被引量:4
《地震地质》2004年第1期91-101,共11页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 (1990 6 1)资助
根据先前相似模型实验的结果 ,在板块边界驱动下 ,沿岩石圈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传播的塑性流动波包括“快波”和“慢波” ,二者均属于黏性重力波 ,并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快波”以 10 0 ~ 10 2 km/a量级的速度传播 ,...
关键词:岩石圈 塑性流动波 地震能量背景 强震 
中国东南地区塑性流动波与地震迁移(Ⅰ)被引量:2
《地震地质》2003年第2期227-236,共10页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 (1990 6 1)资助。
根据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塑性流动波 (网络波 )的观点 ,在采用和改进以往对于亚洲中东部其它地区网络波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地震活动沿塑性流动网带的迁移、速度场及边界起波期等研究 ,绘制了中国东南地区网络波走时等值线图和波峰...
关键词:中国东南地区 塑性流动波 地震活动 大陆岩石圈 地震迁移 走时等值线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下层网络状塑性流动与应变场被引量:8
《地质论评》2001年第5期459-466,共8页王绳祖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编号199061)
在板块边缘驱动力的挤压作用下,岩石圈下层(合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网络的共轭角随着变形的增大而由初始的直角变为钝角。因此,可根据其轭角的增量推测应变的大小,并给出该层的应变场。亚洲中东部所含3个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岩石圈 网络状流动 共轭角 应变场 地形起伏 塑性流动波 亚洲 
岩石圈塑性流动波的实验研究(Ⅰ)被引量:9
《地震地质》2001年第3期407-418,共12页王绳祖 李建国 张宗淳 
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 (95 0 4 0 30 2 0 2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 (1960 65 )
实验采用了适当配比的塑化松香 ,模拟岩石圈延性层 ,研究边界驱动条件下塑性流动波的传播过程。实验表明 ,塑性流动波类似于粘性重力波 ,并有“快波”和“慢波”之分 ,二者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主波类似于孤立波或涌波。根据相似...
关键词:岩石圈 塑性流动波 物理模拟 相似性 地震迁移 塑化松香 
大陆板内塑性流动波与地震迁移(二)被引量:6
《地震地质》1995年第2期123-131,共9页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
基于大陆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和塑性流动波的观念,地震迁移主要表现为塑性流动波控制下地震沿网带的迁移。中东亚网络系统存在着两种以上的塑性流动波,其中与地震中期预测有关的是“十年波”和“百年波”。它们具有不同的起波年份、起...
关键词:大陆板块 地震迁移 中期预报 塑性流动波 
大陆板内塑性流动波与地震迁移(一)被引量:15
《地震地质》1994年第4期289-297,共9页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
大陆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通过能量的远距离传递,控制着板内地震的空间分布,而脉动式塑性流动波的传播决定了地震的迁移。根据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以喜马拉雅碰撞带为驱动边界的中东亚网络系统主要存在着两种塑性...
关键词:塑性流动波 波峰带 地震迁移 大陆 板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