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震层

作品数:11被引量:67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罗文行莘海亮李德威王绳祖周真恒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地震研究》《防灾减灾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地震地质》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南北地震带南段震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6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第6期1944-1958,共15页罗文行 胡祥云 李德威 蔡建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4040);国家深部专项(SinoProbe-01-03-02);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0914036)
大陆浅源地震震源空间分布可以看作是一种地球物理特征,大量震源的空间位置数据可用来刻划大陆地壳结构。通过研究南北地震带南段震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研究区震源深度分布在横向上的疏密变化与地质构造特征相对应。剖面震源分布等密...
关键词:地壳结构 震源分布 多震层 南北地震带 构造 
豫北及邻区地震双差法重新定位研究被引量:10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年第6期63-68,共6页莘海亮 方盛明 李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82700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论著RCEG201007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豫北及邻区1985—2008年的787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了497次地震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震中呈条带状丛集分布,部分地区地震向构造带趋近;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上地壳和中地壳内,平均深度13.3 km,10~20 km...
关键词:豫北及邻区 双差定位法 重定位 多震层 震源深度 
甘东南地区地震重新定位研究被引量:12
《地震研究》2010年第3期292-299,共8页莘海亮 刘明军 张元生 曾宪伟 胡中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4043;90814001)资助
将双差地震定位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对2001~2007年甘东南地区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地震在空间分布上更加集中,部分地区的地震有向构造带趋近的变化。地震震源平均深度为14.6km,5~20km深度为该区多震层深度范围。...
关键词:双差定位 遗传算法 震源深度 多震层 甘东南地区 
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被引量:13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618-626,共9页罗文行 李德威 汪校锋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No2005CCA05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572113);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人才培养基金(NoDXTZS0608)
青藏高原板内地震以浅源地震为主,下地壳基本上没有地震,地震震源多集中在15-40km的深度范围,主要在中地壳内,呈似层状弥散分布.其中30-33km深度是一个优势层,与壳内分层有关.总体上青藏高原南、北部的震源面略呈相向倾斜特征.7...
关键词:青藏高原 板内地震 震源深度 多震层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网状塑性流动控制下的多层应变速率场被引量:2
《地震地质》2005年第2期260-272,共13页王绳祖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199061)资助
根据“网状塑性流动”大陆动力学模型,岩石圈的变形方式由浅层脆性向深层延性的转变以及岩石圈下层网状塑性流动的控制作用,导致板块内部的多层构造变形。GPS方法或断层错动反演方法所测定的只是浅表地壳。多震层的应变速率可用“地震...
关键词:岩石圈 流动控制 网状 多层 亚洲 速率场 应变速率 潜在震源区 地震复发间隔 塑性流动网络 等值线图 动力学模型 中东部地区 塑性流动波 多震层 控制作用 变形方式 构造变形 反演方法 断层错动 发震概率 挤压变形 变形时间 
山西省部分台站下方S波速度结构研究及与地震关系探讨被引量:17
《地震学报》2003年第4期341-350,共10页张学民 束沛镒 刁桂苓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G19980 4 0 70 5 )资助
收集山西省数字台网记录的深源远震S波 ,采用S波理论波形拟合的方法 ,获得了山西省境内共 6个台站下方的剪切波速度结构 .结果显示 ,该省区域内地壳厚度普遍较厚 ,其中 4个台站地壳厚度均在 4 0km以上 ;同时地壳均为高低速层相间结构 ,...
关键词:山西 S波 波形拟合 速度结构 低速层 多震层 剪切波 地震波 
青藏高原岩石圈多层构造应力场被引量:5
《地震》2002年第3期21-26,共6页王绳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 983 40 0 2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资助课题 (1 990 61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论著 2 0 0 1 C0 0 1 0
青藏高原构造应力场可按岩石圈下层、多震层和浅层地壳区分为三层。除了震源机制解方法和井孔原地测量方法可分别用于推测多震层和浅层的应力状况外 ,还可根据下层塑性流动网络 ,采用平分网络共轭角的方法估计下层的应力方向。对比岩石...
关键词:青藏高原 岩石圈 塑性流动网络 多震层 构造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壳内多震层孕震环境研究进展被引量:6
《地震地质》1998年第4期443-453,共11页周真恒 邓万明 向才英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经费;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
壳内多震层的介质结构及其内、外环境是制约地震(尤其强震)在该层内孕育、发生的重要因素。现今多震层孕震环境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多震层位于上地壳下部至中地壳,岩石组合为角闪岩相(上部为绿片岩相)变质岩和花岗质岩石;...
关键词:地震构造 壳内多震层 孕震环境 地震预报 
天山地震带多震层分布及大震前地震活动特征被引量:1
《内陆地震》1993年第3期286-294,共9页魏若平 
天山地震集中发生于多震层(Seismogenic Layer)中,中强震及巨大地震则均发生在地壳上部的多震层中。多震层的分布与地壳厚度、低速层、地质构造及其它地球物理因素有关,且天山东、中、西各段多震层的分布特征各异。通过对研究区中强地...
关键词:天山 多震层 地震活动性 地震带 
地震成因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大陆多震层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
《防灾减灾学报》1990年第2期58-58,共1页卢造勋 
大陆多震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大陆多震层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4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宗晋教授和刘国栋教授于1989年发起,经大会组织委员会充分准备,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组织的。参...
关键词:地震成因 国际学术讨论会 刘国栋 宣读论文 马宗晋 岩石地球化学 日至 主要岩石 组织委员会 浅部构造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