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流动网络

作品数:14被引量:8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王绳祖李建国张宗淳周永胜宋瑞卿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更多>>
相关期刊:《地震地质》《地质学报》《中国地震》《地震》更多>>
相关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网带的剪切热效应
《地震地质》2006年第3期336-350,共15页王绳祖 
基于“网状塑性流动”大陆动力学模型和中国大陆大地热流的分布特征,文中针对网带黏性剪切热效应的平衡态,通过热力学能量方程的求解,导出网带温度异常方程等关系式,并通过与网带热流正异常的拟合分析,确定了相关的参数值。研究表明,塑...
关键词:大陆岩石圈 塑性流动网络 延性剪切网带 热异常网带 大地热流正异常 
中国大陆大地热流与构造变形关系的定量表述:塑性流动网络和稳定块体的影响
《地质学报》2006年第2期263-263,共1页王绳祖 
关键词:塑性流动网络 中国大陆 大地热流 构造因素 变形关系 块体 量表 热流分布 动力学模型 非均匀分布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网状塑性流动控制下的多层应变速率场被引量:2
《地震地质》2005年第2期260-272,共13页王绳祖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199061)资助
根据“网状塑性流动”大陆动力学模型,岩石圈的变形方式由浅层脆性向深层延性的转变以及岩石圈下层网状塑性流动的控制作用,导致板块内部的多层构造变形。GPS方法或断层错动反演方法所测定的只是浅表地壳。多震层的应变速率可用“地震...
关键词:岩石圈 流动控制 网状 多层 亚洲 速率场 应变速率 潜在震源区 地震复发间隔 塑性流动网络 等值线图 动力学模型 中东部地区 塑性流动波 多震层 控制作用 变形方式 构造变形 反演方法 断层错动 发震概率 挤压变形 变形时间 
大陆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的延性弱面效应被引量:1
《地震地质》2004年第3期405-415,共11页王绳祖 
岩石圈下层的网状塑性流动 ,作为包含塑性流动网络的黏塑性流动 ,控制着大陆板块内部的构造变形和动力学过程。塑性流动网络由两组网带共轭相交而成 ,而塑性流动网带是黏塑性流动过程中因剪切局部化、黏性摩擦生热和网带介质的弱化而形...
关键词:岩石圈 塑性流动网络 延性弱面效应 黏性摩擦生热 弱化度 
青藏高原地震断裂共轭角分布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被引量:3
《地质学报》2004年第4期475-481,共7页王绳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4983 40 0 2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课题 (编号 1990 61)资助成果
青藏高原走滑型地震断裂共轭角的分布范围约为 5 0°~ 110°,总的趋势是随着与喜马拉雅驱动边界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并具有波状起伏的特征 ,反映多震层内应变随距离的变化。该层共轭角的波状起伏与岩石圈下层的应变起伏相互对应 ,前者...
关键词:地震断裂 地震线 共轭角 塑性流动网络 应变场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岩石圈多层构造应力场被引量:5
《地震》2002年第3期21-26,共6页王绳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 983 40 0 2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资助课题 (1 990 61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论著 2 0 0 1 C0 0 1 0
青藏高原构造应力场可按岩石圈下层、多震层和浅层地壳区分为三层。除了震源机制解方法和井孔原地测量方法可分别用于推测多震层和浅层的应力状况外 ,还可根据下层塑性流动网络 ,采用平分网络共轭角的方法估计下层的应力方向。对比岩石...
关键词:青藏高原 岩石圈 塑性流动网络 多震层 构造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塑性流动网络控制下川滇菱形块体及邻区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构造被引量:7
《地震地质》2002年第3期324-334,共11页王绳祖 张流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子专题 (96 9130 90 2 0 30 2 )资助
川滇地区位于中东亚塑性流动网络系统东南部 ,研究区内岩石圈下层含右向网带 6条和左向网带 16条 ,受其控制在多震层内形成相应的地震带。多震层和岩石圈下层的构造应力场在总趋势上基本一致 ,进一步证明了下层网状流动对上层的控制。...
关键词:塑性流动网络 构造应力场 地震带 地震构造带 视成熟度 川滇菱形块体 
塑性流动网络控制下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构造被引量:3
《地震地质》2002年第1期69-80,共12页王绳祖 张流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 (96 9130 90 2 0 30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论著 2 0 0 2B0 0 10
文中所述华北地区位于中东亚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东部 (偏北 ) ,在岩石圈下层内含右向和左向塑性流动网带多条 ,受其控制 ,在其上方多震层内形成地震带 ,并导致上层构造应力场在总趋势上与下层基本保持一致。发震断裂以不同交角沿网带展...
关键词:塑性流动网络 构造应力场 地震带 地震构造带 视成熟度 华北地区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构造应力场被引量:4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14-19,共6页王绳祖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资助项目 !( 1990 6 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论著! ( 2 0 0 0B0 0 43)
:板块边缘驱动作用主要通过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实现其向板内的远程传递 ,并控制上层的构造变形。相应地造成构造应力场的的多层分布格局 ,主要包括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多震层 (属于上部地壳 )和浅层 (浅表地壳 )应...
关键词:岩石圈 塑性流动网络 共轭角 地壳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中东亚大陆塑性流动网络控制下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被引量:10
《地震地质》1998年第1期63-72,共10页李建国 周永胜 王绳祖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
以塑化松香和干凝滑石粉浆分别作为岩石圈延性下层(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和脆性上层(上部地壳)的相似材料,就亚洲中东部大陆在板块边界推挤作用下的构造变形进行了模拟实验。初步结果表明,本地区在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推挤下...
关键词:亚洲 大陆板块 板内变形 物理模拟 塑性流动网络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