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农具

作品数:109被引量:363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李京华张春辉杨际平杨宽徐学书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大学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经济管理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古镇铁匠铺
《大理文化》2013年第1期34-38,共5页杨泽文 
一 在杉阳古镇仅存的铁匠铺里见到和跃昌老人时,他正靠在一把陈旧的竹篾椅子上,眼睛半睁半闭而显得似睡非睡,双耳似乎正在认真聆听着铁锤不断敲打一件铁农具的声音;要是感觉到某一个叮当声不对了,他就会立即睁开双眼,扫视眼前正在挥汗...
关键词:铁匠 古镇 铁农具 声音 儿子  
《九章算术》见证辉煌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C版)》2011年第4期16-19,共4页沈新权 
生产的发展,数学的成形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黄河中下游普及开来。随着铁器的推广,牛耕逐渐成为了主要的耕作方式。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使粮食的产量大大提高了。
关键词:《九章算术》 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生产方式 黄河中下游 耕作方式 铁农具 粮食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学生导报·高考历史新课程》2009年第7期4-4,共1页孙运鹏 
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从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三个方面把握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精耕细作下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状况。(1)铁犁牛耕的发展,重点在农具即耕犁的改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开始...
关键词:古代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 经济 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 铁农具 耕作技术 明清时期 
从出土的铁农具与《农桑辑要》中看金中都地区农业的发展及原因被引量:2
《农业考古》2005年第3期148-152,167,共6页张秀荣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
关键词:农业 原因 农桑 出土 铁农具  北京地区 政治中心  
汉初封国农业经济发展探析
《中国农史》2002年第1期75-81,共7页王欣 
本文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通过挖掘有利封国农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探讨分析了封国农业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诸多表现,并指出汉初封国对全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对文景之治的出现作出了重要而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汉朝初年 农业经济 铁农具 畜力耕田 农业人口 封国农业 发展 
试论秦汉铁农具的推广程度被引量:1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69-77,共9页杨际平 
传世文献与考古发掘资料显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应用相当普遍。青 铜农具已较少见,石器、蚌器、骨器农具更少见。就起土农具而言,铁器农具已经取代 了骨器、石器起土农具;除云南、贵州外,也已取代了青铜起土农具。铁器农具虽已成 ...
关键词:起土农具 铁农具 木农具 推广程序 秦汉时期 
试论秦汉时期江西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农业考古》1998年第3期145-151,共7页龚汝富 周榜师 
关键词:秦汉时期 江西地区 发展状况 江西农业 农业考古 东汉墓 铁农具 历史文物 生产工具 考古发现 
明清广东铁农具的生产被引量:1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90-100,共11页鲍彦邦 
本文从广东经济开发的角度,考察明清时期广东铁农具的生产、发展及其普遍推广使用的过程,阐明广东铁农具生产和发展的形式、原因与特色,指出广东铁农具广泛推广的原因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明清 广东 铁农具 生产 
汉代河北农业经济探视被引量:2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34-40,共7页王文涛 
汉代河北农业经济探视王文涛今河北省在汉代封国赵、中山和燕国范围内。司马迁和班固对这一地区的经济作了粗线条的描述,赵和中山“地薄人众”①,上谷至辽乐“有渔盐枣栗之饶”②。但是,停留在这种认识上显然是不够的。两汉时期河北...
关键词:《史记·货殖列传》 河北农业 满城汉墓 战国时期 农业生产 河北省 铁农具 水利工程 太行山 东汉墓 
秦至蜀汉巴蜀地区的农林牧渔副业被引量:3
《四川文物》1994年第5期3-9,共7页罗开玉 
秦至蜀汉巴蜀地区的农林牧渔副业罗开玉秦至蜀汉500余年间,是巴蜀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巴蜀由普通型经济区跃居为全国先进的经济区。原由主要是水利建设和个体经济的大发展,促进整个农业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平原浅丘地区由...
关键词:巴蜀地区 成都平原 农林牧 蜀汉 《为田律》 铁农具 秦汉时期 战国晚期 三国时期 罗开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