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间作

作品数:94被引量:515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杨文钰雍太文王小春杨峰臧华栋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土壤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燕麦红芸豆带状间作的产量效应及根系形态与土壤酶活性
《作物学报》2025年第2期459-469,共11页张辰煜 葛军勇 褚俊聪 王星宇 赵宝平 杨亚东 臧华栋 曾昭海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D1600702);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7-B-5,CARS07-A-6)资助。
为明确豆禾间作系统的产量及其与作物根系和土壤酶学特性的关系。于2020—2021年在河北省张北县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以燕麦单作、红芸豆单作为对照,研究了燕麦和红芸豆带状间作模式的产量效应、根系特征以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 2年试...
关键词:燕麦 红芸豆 带状间作 产量 根系特征 土壤酶活性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杂草防控技术(下)被引量:1
《农家致富》2023年第11期27-28,共2页苏植 
2.化学防控措施(1)播前灭茬。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前杂草较多的田块,在播前3~7天,可先用草铵膦在田间空行进行定向喷雾,降低杂草基数,在大豆、玉米播后苗前再进行土壤封闭处理。(2)土壤封闭。大豆、玉米同期带状间作,除草剂使用...
关键词:土壤封闭处理 土壤处理 带状间作 二甲戊灵 土壤墒情 草铵膦 精异丙甲草胺 造墒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对资源利用效率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
《江苏农业科学》2023年第10期236-242,共7页崔爱花 胡启星 王淑彬 刘帅 孙巨龙 白志刚 黄国勤 
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编号:CB2022A19、CB2021A23)。
为了探究南方红壤旱地玉米大豆带状间作适宜的带宽与行比种植配置,以处理S玉米单作(行距70 cm,等行种植)和处理T大豆单作(行距50 cm,等行种植)为对照,设置5个不同的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分别是处理M:2.0 m带宽,2∶2行比;处理N:2.4 m带宽,2...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 带宽 行比 资源利用效率 土壤养分含量 
玉米花生带状间作对植株氮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9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22年第6期1296-1306,共11页董奇琦 袁洋 杜琪 刘振华 史晓龙 张克朝 周东英 杨旭 王晓光 蒋春姬 刘喜波 郭峰 赵新华 于海秋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13)。
为探明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模式下植株氮吸收利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设置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和玉米花生间作(IMP)三种种植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并采用16S/ITS测序技术明确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下根...
关键词:玉米 花生 带状间作 交互区 氮吸收利用 16S/ITS 
让农业“回归”
《中国农资》2022年第13期2-2,共1页郭兆熊 
千年以前的农人,已经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轮作、套作农业技术。他们有的是自然界的观察,有的是一年又一年的试验。可是目前我们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越来越多,对于投入品依赖越来越大,我们忽略了自然的力量,过分鼓吹人为的作用,同时也在承担人...
关键词:农业规模化经营 带状间作 投入品 土壤地力 改善土壤 种植模式 稳粮增收 套作大豆 
黑龙江省林区坡耕地不同粮草带状间作种植模式比较
《中国林副特产》2018年第3期23-25,共3页王洪梅 
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青年基金资助项目(sgzjQ2015007)
在黑龙江省林区7°坡耕地上,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连续2a研究了4种不同粮草带状间作(玉米和大豆间作苜蓿)模式与粮食单作(对照处理)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作物产量和单位面积纯收益变化规律,以探讨最佳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4种粮...
关键词:粮草间作 坡耕地 土壤养分含量 作物产量 
带田残茬带宽度及高度对土壤风蚀模数影响的风洞试验被引量:23
《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第11期206-210,共5页赵沛义 妥德宝 李焕春 段玉 魏富所 安昊 贾有余 崔艳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10MS03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61009)
为了探究带宽和残茬高度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利用野外移动式风洞对阴山北麓地区带田土壤风蚀模数进行了原位测试。结果表明:作物残茬带对间作翻耕地具有保护作用,土壤风蚀模数在全部留茬时最小,全部裸露时最大,残茬与耕翻裸露地间作...
关键词:土壤保护 风洞 带状间作 带田宽度 残茬高度 土壤风蚀模数 
麦薯带状间作农田地表土壤抗风蚀效应研究被引量:33
《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第3期51-54,共4页陈智 麻硕士 范贵生 赵永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60092);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20030703)
该文探讨了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麦薯带状间作农田土壤的抗风蚀效果.研究表明,有88.46%~98.56%的翻耕带土壤风蚀物能够被保护性耕作带截留,是一种既可以保护间作翻耕带,又能满足地区种植结构要求的防风抗蚀的种植方式.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
关键词:农牧交错区 土壤风蚀 保护性耕作 带状间作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麦薯带状间作农田土壤抗风蚀能力研究被引量:6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370-374,共5页陈智 麻硕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60092)
对麦薯带状间作农田土壤的抗风蚀能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措施能够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地表土壤含水率0.22%~2.6%,增大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0.03~3.81cm,降低近地表风速6%~46%,减少土壤风蚀0.5%~84%.在定量研究的...
关键词:农牧交错区 土壤风蚀 保护性耕作 带状间作 
无芒雀麦单播和与沙打旺带状间作下的生产力与土壤水分比较研究被引量:6
《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第6期159-161,171,共4页徐炳成 山仑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领域前沿项目
田间测定结果表明,无芒雀麦与沙打旺带状间作种植可以显著提高无芒雀麦的生产力,使其绿期延长,并促进了沙打旺的生长。在水分利用方面,无芒雀麦与沙打旺带状间作能够较好地保蓄浅层土壤水分和利用土壤深层水分,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利用和...
关键词:牧草 无芒雀麦 沙打旺 带状间作 生产力 土壤水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