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意象

作品数:28被引量:1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立群王泽龙刘静宇王家勇杨飞龙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师范大学中南大学辽宁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和声与土地:柴可夫斯基作品中的俄罗斯乡土情感的表达研究
《黄河之声》2024年第24期64-67,共4页陈陆擎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通过和声与旋律的巧妙结合,展现了俄罗斯乡土情感的深刻表达,构建了土地与民族精神的独特关联。其音乐语言将俄罗斯土地的物质特性转化为情感与文化的象征化表达,和声在调性转换、色彩运用及张力塑造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 和声 土地意象 乡土情感 民族精神 
抗战语境下艾青与穆旦诗歌中的“土地”意象——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和《赞美》为例
《中国故事(传统)》2023年第12期8-13,共6页魏雪梅 
一、抗战母题与土地意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巨大的灾难在中国的土地上惊人地展开,面对山河破碎的景象,为了早日争取民族自由、独立,文艺工作者们结成了最广泛的抗战文艺战线,试图以文艺创作为武器,唤醒中国大地上的人们。于是,战...
关键词:文艺战线 文艺工作者 文艺创作 抗战诗歌 艾青 抗战语境 抗战文艺 穆旦诗歌 
抗战语境下艾青与穆旦诗歌中的“土地”意象——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和《赞美》为例
《中国故事》2023年第12期8-13,共6页魏雪梅 
抗战语境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成为文艺战士,发出救亡图存的呐喊。艾青和穆旦放弃直白的呼号,以更深切的关怀去观照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命运,“土地”成为他们重要的诗学资源。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和穆旦的《赞美》具有相同...
论聂鲁达和昌耀诗歌自然意象的相似内涵——以光、石头、土地意象为例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第7期31-32,共2页王钧毅 
通过比较分析聂鲁达和昌耀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可以发现二者诗歌中的光、石头、土地意象内涵相似:光意象象征希望与生命强力,石头意象是承载历史的文化符号,土地意象是人民生存之基和生命之源。
关键词:自然意象 聂鲁达 昌耀 
论《静静的顿河》中土地意象的传统型象征意义
《参花(上)》2020年第12期53-54,共2页刘冬梅 
"大地—母亲"是一个世人耳熟能详的原型意象。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象征手法可以启发人们的联想,使想象寓意深刻。在《静静的顿河》中,大地母亲的形象出现在哥萨克的古谣中。大地母亲还象征着奶妈、卫士、情人和墓地,土地的象...
关键词:《静静的顿河》 象征手法 传统型象征意义 回归本土 
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土地意象及其文化表达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0期40-44,共5页赵诚 方国武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10364029)。
新世纪的乡土叙事作品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作为乡土小说核心意象之一的土地意象在这一时期被乡土小说作家重视并广泛书写。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土地意象大体上可分为商品化的土地、失根的土地以及文化记忆中的土地三种主要的形态,作家...
关键词:新世纪 乡土小说 土地意象形态 
电影《白鹿原》中的土地意象解读
《声屏世界》2020年第16期46-47,共2页王玉玲 王曼利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从‘《白鹿原》现象级现象’看陕西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项目编号:18JK1072)的阶段性成果。
电影《白鹿原》通过鲜明的土地意象营造了影片圆融和谐的结构,形象化传达了电影关于时间、坚韧等抽象问题的认知,表现了导演对传统儒家文化和人性欲望的思考。文章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具体场景解读土地意象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白鹿原》 土地意象 儒家文化 人性欲望 
艾青诗歌“土地”“太阳”意象研究被引量:2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4期103-106,共4页龚平 
土地、太阳是艾青诗歌作品中具有原型意义的核心意象。围绕这两个意象,其诗歌对战争年代动荡的社会形势做出了真实的刻画,凸显了广大人民生存之艰难,并赞扬了这一处境之下的民众为追求光明而付出的不懈努力。诗人对土地、太阳意象的写...
关键词:土地意象 太阳意象 原型 文化内蕴 
从赛珍珠中国农村题材作品中的“土地意象”剖析和归纳“土地主题”
《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6X期94-94,共1页何帆 
赛珍珠作为一位美国女作家,其对我国的文化,尤其是农村文化相当了解,因此其创作了大量丰富的农村题材作品。这一系列作品截至今日,仍焕发着强大的艺术张力和文化扩力。而且作品中对"土地意象"的丰富诠释,展现了其对中国农村"土地"这一...
关键词:赛珍珠 中国农村题材作品 土地意象剖析 土地主题 
从小说到电影——《活着》中土地意象的电影符号转换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0期36-40,共5页王梦秋 任茹文 
余华的小说《活着》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后,在情节、视角、意象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小说中贯穿始终的"土地"这一重大意象变成了电影中的"皮影"尤其令人关注。论文试从《活着》在小说与电影中所强调的生存基础、历史情感以及各自...
关键词:《活着》 土地 皮影 转变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