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耀

作品数:482被引量:156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张玉玲张光昕王昌忠肖涛朱春光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西南大学兰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地球这壁”,昌耀三章
《文学自由谈》2025年第1期129-134,共6页王泽群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昌耀二十五年祭岁月倏忽。倏忽且无常。朋友发来他们写的纪念昌耀的文章,说是昌耀去世二十五年了……我有些惊讶:二十五年了?想想也是。确实昌耀离世已近二十五年了。现在,莫说知道诗人昌耀,就是能够记住...
关键词:文章 三章 无常 
另一种九十年代诗歌:论多多、昌耀、郑敏
《诗刊》2025年第2期106-116,共11页王东东 
“九十年代诗歌”是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文学史概念,也许只有放在当代诗歌的批评氛围中才会获得真正理解,与其说它指涉的是1990年代的中国当代诗歌,不如说是其一部分。也就是说,“九十年代诗歌”是对1990年代“知识分子写作”的专指,甚...
关键词:当代诗歌 知识分子写作 九十年代诗歌 郑敏 昌耀 文学史概念 特殊含义 自我命名 
从惊异滑落到默享快慰——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解读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5年第2期52-57,共6页程继龙 
岭南师范学院2023年教学质量工程线下一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结项成果。
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其做了大量的解读尝试,但理解仍有不到位之处。昌耀固然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情结,但诗作的情感并非单纯指向这一点。而且,解读时由诗人的苦难经历直接跃...
关键词: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惊异默享 悲剧精神 
哈拉库图:废墟作为记忆哀悼与情感依赖的美学力量
《江汉学术》2025年第1期56-68,共13页李海英 
昌耀的长诗《哈拉库图》无疑是一首杰作,将个体与历史的关系延展到文化与文明的层面,以深沉而充满张力的笔触展现出个体如何在历史的重压下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属、摆脱自我囿限的困境。在将废墟作为时间、历史与个体生命之间进行关联...
关键词:昌耀 《哈拉库图》 当代诗歌 废墟美学 情感依赖 
批评的阐释化、启示性与最后的责任
《文艺争鸣》2024年第12期85-89,共5页陈晓明 
以张江2014年在《文学评论》发表《强制阐释论》为始,至今已经整整10年。这十年中国学界潜移默化发生的变化不可谓不深刻,学人们的心气亦可作如是观。昌耀有诗句云:“摘掉荆冠/他从荒原踏来/重新领有自己的运命”。在中国,任何一次回望...
关键词:《文学评论》 强制阐释论 昌耀 启示性 阐释学 十年 潜移默化 
一束凄美的红玫瑰——昌耀、卢文丽往来书信选
《新文学史料》2024年第4期158-169,共12页谢冕 卢文丽 
一个诗人,来自青海高原。风沙和干涸伴随他度过艰难一生的大部时光。这一天,春满大地,他抖掉满身灰尘,来到了西子湖畔。眼前铺开一路风景: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秋月--正是江南好烟景,映照着俏丽的湖光塔影。在湖畔,他遇见了卢文丽。...
关键词:昌耀 红玫瑰 断桥残雪 西子湖畔 往来书信 凄美 青海高原 
强力意志者与“昌耀体”:昌耀新诗的叙述主体和诗体建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107-115,共9页杨四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现代汉诗的叙事形态研究”(15BZW123)。
有没有建构现代性主体,是区分新诗与旧诗的要件。百年来的中国新诗建构了形态各异和内涵丰富的现代性抒情主体与叙述主体,彰显了新诗成就。在中国新诗主体建构谱系中,昌耀新诗建构的是具有主体间性和强力意志的叙述主体,而非通常意义上...
关键词:昌耀新诗 叙述主体 强力意志者 “昌耀体” 现代性 
重审“九十年代诗歌”:主体、对象与风格
《南方文坛》2024年第5期83-91,共9页王东东 
“九十年代诗歌”是一个颇成问题的文学史概念,由“知识分子诗人”最早提出以自我辨认,又由于学院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的配合而得以流行并最终登上历史的神坛,其间甚至不到十年的光影。从一个流派性的诗学主张一跃而为一个断代史概念,而祛...
关键词:九十年代诗歌 活着 诗学主张 文学史家 诗派 郑敏 昌耀 断代史 
昌耀的对称诗学
《上海文化》2024年第7期58-70,共13页程一身 
从1936年6月27日到2000年3月23日,昌耀活了六十四岁。燎原在《昌耀诗文总集》的长序最后提到《极地民居》中的那句诗“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无一失真”,惊讶于他提前十年就知晓了自己的寿命。或许这只能归结于诗人超强的预见能力吧。不仅...
关键词:昌耀 诗文总集 预见能力 对应物 一弹指顷 诗学 
穆旦、昌耀诗歌力感品质比较研究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23-28,共6页袁佳运 薛媛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9YJC751055);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YJSCX2022-155)。
穆旦、昌耀两位诗人的创作虽然历史语境、生活经验和诗学动机迥异,却都达到了凸显力感品质的诗学效果。两人通过意象的吟咏、文本气质的打造和生命策略的选择分别实现了力感品质在火与水两个不同方向的具象化,而火、水给予读者的感官体...
关键词:穆旦 昌耀 力感品质 诗学效果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