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冲断裂带

作品数:31被引量:233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刘葵赵文津吴珍汉田作基李学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石油勘探》《地质与勘探》《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质通报》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安徽南陵‒宣城矿集区昆山叠瓦式逆冲断裂带构造特征:来自钻孔和地球物理方面的新证据被引量:2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22年第6期1229-1244,共16页朱强 陆三明 赵丽丽 郭冬 张赞赞 杨本忠 韩长生 金敏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600209)资助。
南陵‒宣城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近年来新发现的矿集区。矿集区构造以一系列NE向褶皱‒逆冲作用为主要特征,尤以逆冲作用最显著。本次研究通过实测构造地质剖面,结合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和高精度重磁测量等方法的三维综合...
关键词:狸桥‒九连山地区 叠瓦式逆冲断裂带 深部结构 多构造旋回 找矿区域 
汶川地震和九寨沟地震断层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研究进展--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被引量:3
《地球物理学报》2018年第5期1653-1665,共13页李海兵 许志琴 马胜利 赵俊猛 
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FSD);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20104006,41330211); 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YYWF201601)联合资助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_S8.0)发生后,各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汶川地震相关的地学研究,包括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经过十年的持续探究,在地震地质、震源物理、地震实验、地震动力学、深部地球物理和长期监测等方...
关键词:汶川地震 九寨沟地震 龙门山逆冲断裂带 地震动力学 壳幔结构 汶川地震十周年 
佳伊断裂带晚白垩世走滑-逆冲事件的新证据被引量:2
《世界地质》2017年第2期486-494,506,共10页万阔 孙晓猛 何松 郑涵 张旭庆 李多姿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3098100);国家973项目火山岩油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2009CB219305)联合资助
在四平市叶赫镇发现一系列走滑-逆冲断层,断层面平直、陡倾,走向集中在NNE15°~35°范围内,组成了佳木斯—伊通两条主干边界断裂之间的分支断裂带,分支断裂呈雁列式排布,与走向NE45°的主干边界断裂呈锐角相交,指示边界断裂具有右旋走...
关键词:郯庐断裂 佳木斯—伊通断裂 晚白垩世 走滑-逆冲断裂带 
川西晚三叠纪前陆盆地研究现状
《世界有色金属》2016年第13期178-,180,共2页张懿 
本文纵观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研究现状,认为目前川西前陆盆地的主要争议在于形成机制、形成时间、前隆位置及盆地范围以及沉积相带划分4个方面。认为解决争议的关键在于加深对龙门山逆冲断裂带形成、演化的研究以及沉积相带、物源分析...
关键词:四川盆地西部 龙门山逆冲断裂带 晚三叠世 前陆盆地 
尼泊尔大地震,大陆板块逆冲惹的祸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2015年第3期46-49,共4页李晓春 
<正>据中国地震台网(CENC)测定,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点11分26秒,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北西77千米的博克拉附近发生8.1级大地震,震源深度10~24千米。17天后,在北京时间5月12日15时05分,加德满都北东方向77千米附近又发生7.5级地震,震...
关键词:地震 加德满都 逆冲断裂带 喜马拉雅山脉 尼泊尔 南亚 破裂带 喜马拉雅造山带 地震活动 地震次生灾害 逆冲型 西藏南部 
南海北部晚中生代逆冲断裂带厘定与构造转换被引量:3
《海洋地质前沿》2015年第8期16-24,共9页鞠东 刘豪 姚永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海北部陆缘张裂的关键时段与构造转折过程的深部约束"(41030853)
古南海的构造演化对研究大陆边缘张裂和盆地形成模式有重大意义。关于南海的构造演化过程尚存有争议,基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收集及综合比对,同时结合地震剖面分析,对逆断层和褶皱等挤压构造进行识别以及展布的刻画;并对南海北部古逆冲断...
关键词:南海北部 构造演化 晚中生代 逆冲断裂带 构造转换 
基于LiDAR数据开展活动断层填图的实验研究--以新疆独山子背斜-逆冲断裂带为例被引量:15
《地震地质》2014年第3期794-813,共20页魏占玉 何宏林 高伟 徐锡伟 甘卫军 卫蕾华 
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201308001)资助
机载LiDAR技术为描绘活动构造相关构造地貌和最新的地表形变提供更精确的基础数据。如何将LiDAR新技术、新数据应用于活动构造填图和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等方面,是今后活动构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文中以新疆天山北麓的...
关键词:LIDAR 独山子逆冲-背斜带 活动断层填图 
准噶尔盆地乌夏逆冲断裂带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控扇规律及时空演化被引量:15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0年第2期204-215,共12页刘华 陈建平 
中石油总公司重点攻关项目"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滚动精细勘探项目"资助
通过研究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逆冲断裂带三叠系-侏罗系构造层序、沉积相及断裂特征,认为三叠纪-侏罗纪时期是在二叠纪前陆盆地完全消亡、洋壳俯冲彻底结束后发育的板内挤压陆内坳陷盆地,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湖泊沉积体系,...
关键词:乌夏逆冲断裂带 三叠纪-侏罗纪 扇体发育 同生断裂 
龙门山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0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5期30-35,共6页张永刚 汤良杰 金文正 万桂梅 吕志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2143;40472107;40172076);国家'973'项目(2005CB422107;G1999043305);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03-03);中石化西南分油气公司项目(GJ-51-0602)
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地区发育大量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典型地震资料解析,结合沉积相分布特征,研究其构造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
关键词:构造转换带 双重构造 逆冲断裂带 冲起构造 龙门山冲断带 
浅析纳绕逆冲断裂带的特征及形成机制
《科技资讯》2009年第25期99-100,共2页安邦涛 
本文根据纳绕逆冲断裂带的分布及特征,从构造线的几何学、运动学等进行了研究,并浅析纳绕裂逆冲断裂带的形成机制,这一系列北西向构造是倾向北东的叠瓦式逆冲断层,其在逆冲系统前面形成推挤带,后面形成牵引背斜。同时这些北西-南东向叠...
关键词:逆冲断裂 叠瓦式 特征 纳绕 机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