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

作品数:3464被引量:2641H指数:2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陆明泉李洪王飞雪欧钢周峰更多>>
相关机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三重进路及其批判——基于《启蒙辩证法》的考察
《武夷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17-23,共7页章翔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0VSZ120)。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认为工业化大生产已经入侵文化领域,形成“文化工业”。工业为大众生产貌似艺术的商品,并且诱导大众产生对这个商品的虚假需要。当大众在消费“文化工业”制造的商品后,便得到相应的满足感,但这满足感并不是出于自...
关键词:“文化工业” 《启蒙辩证法》 欺骗 大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欺骗理论研究的演化被引量:1
《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11期37-43,53,共8页王海霞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21年年度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虚假宣传的风险识别与应对”(项目编号:FJ2021XZB019);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法治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1&ZD193);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安全视域下计算宣传的信息操纵及风险防范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BXW066)的成果。
[目的/意义]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欺骗理论研究进展,有助于把握其演化特征和发展趋势,夯实情报学领域欺骗问题研究的基础。[方法/过程]采用历时性文献分析,梳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欺骗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其研究...
关键词:情报学 欺骗理论 反欺骗 网络欺骗 数字欺骗 
被害人受欺骗的承诺与法益处分目的错误——结合检例第140号等案例的研究被引量:14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2年第2期17-36,共20页周光权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经济的刑事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1&ZD209)的研究成果
对于被害人受欺骗后所作承诺效力的认定,法益关系错误说总体上具有合理性。但是,传统上对于法益关系的理解较为狭窄,难以将其运用到欺骗他人捐献器官、侵犯个人信息的某些场合。为此,应当将法益处分目的错误纳入审查视野,即与被害人所...
关键词:被害人承诺 欺骗 法益关系错误说 法益处分目的错误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基于情境体验的社交机器人伦理:从“欺骗”到“向善”被引量: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年第10期55-60,共6页王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跨文化视角下人工智能的伦理嵌入机制研究”(19CZX018)。
社交机器人"欺骗"伦理问题是机器人伦理学研究的热点,但传统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实体属性观的视角,通过分析社交机器人的"拟人化"属性而得出其会产生"欺骗"伦理风险的判断。科克尔伯格则立足于人机交互的情境体验,悬置了社交机器人的"拟人...
关键词:社交机器人 情境体验 欺骗 向善 
欺骗自杀分析范式的检讨与转换:从“被害人”到“行为人”
《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9期182-191,共10页王志远 杨建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FX086)。
在欺骗自杀问题上,中国刑法学受日本刑法学的影响,采取被害人同意作为分析范式,以自杀者的决议真实性来判断欺骗自杀行为到底是自杀的教唆行为还是故意杀人的间接正犯行为。然而,欺骗自杀问题与被害人同意分析范式存在语境偏离,其表现有...
关键词:欺骗自杀 被害人同意分析范式 行为人视角 支配性判断 
犯罪悬疑片“双重欺骗”背后的“双重认同”——以《催眠·裁决》为例被引量:1
《艺苑》2021年第2期25-29,共5页周粟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现代电影文学资料发掘、整理与资源库建设”(项目批准号:18ZDA262)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以“催眠”题材悬疑犯罪类型片《催眠·裁决》为研究对象,指出其为悬疑犯罪片开掘出新颖创作手法。其一,其与诸多经典悬疑电影存在强烈互文关系,在拉康提出的“双重欺骗”背后通过反转节奏完成了对观众的心理补偿;其二,其特有的“...
关键词:犯罪悬疑片 《催眠·裁决》 双重欺骗 双重认同 凝视 
欺骗识别的准确率:影响因素与提高途径被引量:3
《心理科学》2020年第5期1204-1210,共7页李贺 傅元 梁静 傅小兰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8JK0726);西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孵化计划项目(19XNFH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190076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培养基金项目(ZR2018PC034)的资助。
欺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识别欺骗则是人们的一项重要能力。研究表明,人们的欺骗识别能力仅仅略微高于随机水平。本文关注基于行为线索的欺骗识别研究。首先,介绍欺骗识别的准确率;然后,结合Brunswik的透镜模...
关键词:欺骗线索 欺骗线索观念 内隐欺骗线索知识 透镜模型 策略性提问 认知负荷 
迈克尔·I.汉德尔欺骗理论研究被引量:6
《情报杂志》2019年第12期21-26,113,共7页马千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情报学学科建设与情报工作未来发展路径研究”(编号:17ZDA291)研究成果
[目的/意义]美国著名情报学家迈克尔·I.汉德尔以“三重噪音”理论蜚声学界,但国内外鲜有针对其欺骗理论的专门研究。研究汉德尔欺骗理论有助于填补对汉德尔情报理论体系研究的空白,对我国的军事情报工作改革与发展亦有借鉴意义。[方法...
关键词:情报 欺骗理论 战略欺骗 悖论 迈克尔·I.汉德尔 
从排除原则到排除规则——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口供排除规则的教义学构建被引量:9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86-97,共12页孔令勇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5BFX072)"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程序研究"
站在法教义学的立场上,《刑事诉讼法》第52条相关规范文本的演变、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条款的引入以及司法实践的经验均表明排除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口供的主要目的已经由防止口供虚假转变为保障口供自愿。威胁、引诱、欺骗取供行...
关键词:威胁 引诱 欺骗 口供排除规则 法教义学 
“神圣的欺骗”——论克尔凯郭尔的作者伦理学
《外国文学研究》2018年第2期159-168,共10页尚景建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卡夫卡与中国文学;文化关系之研究"(17AWW0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2批面上项目"克尔凯郭尔文学批评思想研究"~~
克尔凯郭尔的"作者伦理学"重新思考了作者对读者的责任,他认为写作中应该使用"欺骗"策略隐藏作者真实意图,让读者阐释作品,并突出作品的独立性。他采用假名、间接沟通、反讽等方式制造阅读障碍,拉开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这种写作方式体...
关键词:作者伦理学 克尔凯郭尔 欺骗 假名 间接沟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