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

作品数:5905被引量:5633H指数:2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袁庆丰陈红旗陈国恩田丰刘小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文学评论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译介托尔斯泰论与鲁迅的革命文学探索
《文学评论》2024年第4期95-103,共9页殷鹏飞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周氏兄弟早期阅读史研究(1898-1918年)”(22YJC751007)的阶段性成果。
1928年“革命文学”论战恰逢托尔斯泰诞辰百年,苏俄托尔斯泰论成为论战双方重要的理论资源。鲁迅对托尔斯泰论所作的译介,既是论战中抗辩逻辑下的产物,也是此后他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实践时的重要参照。鲁迅从苏俄的托尔斯泰论中,发掘...
关键词:鲁迅 托尔斯泰 革命文学 左翼文化运动 
夏衍剧作中的上海弄堂房子:从日常生活空间到左翼戏剧空间
《文学评论》2024年第2期187-195,共9页李星辰 
上海弄堂房子是夏衍剧作中反复出现的典型空间。考虑到其左翼作家身份,夏衍如何通过对这一日常生活空间的处理实现对政治意识形态的传达,就成为值得追问的问题。弄堂房子的特殊历史、双重性质与内部空间的非均质性特点为夏衍的艺术创造...
关键词:夏衍 戏剧空间 上海弄堂 日常生活 左翼戏剧 
东北作家群与“两个口号”论争关系考论
《文学评论》2024年第1期150-158,共9页冯芽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流动视阅下的东北作家群研究”(23CZW0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崛起与“两个口号”的提出、论争密切相关。“国防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在理论建构过程中,征用了东北作家群的文学实践作为其在创作上的基础和根据,而东北作家在创作中对阶级与民族叙事的辩证,也...
关键词:东北作家群 左翼文学 “两个口号”论争 
皖南事变与《北中国》——试探萧红40年代作品的政治性被引量:2
《文学评论》2023年第3期33-41,共9页刘东 
萧红的《北中国》是一部回应皖南事变的作品,此前研究大都指出了这一关联,但未就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做出解读。《北中国》对皖南事变的回应,离不开香港地区在中国舆论场域中的特殊位置,也得益于这一时期萧红与关内东北流亡群体的亲近。...
关键词:萧红 《北中国》 皖南事变 东北作家群 左翼文学 
毛泽东“两个发扬”论的理论目标与意义被引量:2
《文学评论》2022年第5期5-13,共9页周平远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央苏区文艺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9AZD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毛泽东1936年提出的“两个发扬”论不但通过对苏区文艺和左翼文艺的系统整合,为即将创造并正在创造的延安文艺确立了目标、引领了方向,实现了苏维埃时期革命文艺红色基因的历史性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还以历史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毛泽东 “两个发扬”论 苏区文艺 左翼文艺 延安文艺 
现代中国“民众戏剧”话语的建构、嬗变与国际连带被引量:3
《文学评论》2021年第1期135-143,共9页江棘 
"民众戏剧"自进入中国至今正值百年,关于其名与实,学术史存在诸多困惑与误区。这既因其不仅曾被视为全社会共识性的革命话语,还在政党政治中经历了话语争夺、分裂、对抗与收编,同时也与变化中的域外理论资源有着复杂缠绕。田汉的转向便...
关键词:民众戏剧 话语建构 左翼大众化 苏俄 日本 
世界的中国:“东方弱小民族”与左翼视野的重构——以胡风译《山灵》为中心被引量:4
《文学评论》2020年第6期212-220,共9页吴舒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研究”(项目编号18BZS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弱小民族议题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民族危机语境中提供了一个重塑世界视野与民族话语的中介。作为“东方弱小民族文学”的集中亮相,胡风于1936年编译出版的《山灵》通过对日本殖民地文学的转化,提出了对弱小民族革命主体的思考。从东亚...
关键词:《山灵》 弱小民族 胡风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申报·自由谈》(1933-1935)被引量:1
《文学评论》2020年第1期128-138,共11页甄皓涵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申报·自由谈》(1933—1935)的关系十分重要,却始终未有详论。实则,《自由谈》改版之初本有既定路线,在主编黎烈文的摸索过程中,鲁迅、茅盾等作为著名作家被吸纳进入刊物作者群,拉开了刊物风格转变的序幕。但相较...
关键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申报·自由谈》 黎烈文 鲁迅 
作为革命债务的遗产——“第三种人”论争中的“文学遗产”问题被引量:3
《文学评论》2019年第6期88-98,共11页付丹宁 
“文学遗产”这一今日用于指代旧文学的术语,在30年代由苏联译入汉语时,所指的仅仅是19世纪的欧洲文学。在这一概念的范围向中国旧文学转移的过程中,1932年的“第三种人”论争可视为其转折点。在论争中,被当作“遗产”的“同路人”文学...
关键词:“文学遗产” “第三种人” “文艺自由论辩” 30年代左翼 
中日历史中的共通主体:中野重治“非他者”的鲁迅论被引量:5
《文学评论》2019年第2期60-68,共9页熊鹰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日本改造社的《文艺》杂志策划了《中日文学者往复书简》,发表了日本无产阶级作家中野重治致萧军的公开信,由此开启了中野重治一系列的鲁迅论。中野重治并未将鲁迅"作为方法",也未将鲁迅树立为反思日本现代性的...
关键词:鲁迅 中野重治 左翼文学 竹内好 杂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