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学批评

作品数:18被引量:35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方竞朱旭晨朱晓进张清民宁丽萍更多>>
相关机构:汕头大学燕山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河南社会科学》《齐鲁学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左翼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早期左翼文学批评的苏俄资源与价值形构——以1932年丁玲及《水》的评论为例被引量:1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49-57,共9页覃昌琦 
1931年,丁玲在开始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前夕完成短篇小说《水》的创作。《水》在发表后引起了冯雪峰、钱杏邨、茅盾等左翼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并在1933年丁玲失踪事件后演变为左翼文学评论的一个小高潮。对丁玲及《水》的评论为...
关键词:丁玲 《水》 左翼批评 苏俄资源 价值形构 
阿Q在抗战中——抗战时期左翼文学批评中的“典型”问题被引量:3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7年第6期88-98,共11页金浪 
重庆市社科规划青年项目"抗战国统区文论与美学中的民族文化心理构建研究"[编号:2016QNWX3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抗战美学的‘中国性’创构研究"[编号:106112016CDJSK47XK26]的阶段性成果
阿Q与“典型”理论之关联是贯穿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线索之一,其中存在着国民性与阶级论两大理论范式,前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曾长期占据主流,后者则伴随左翼文艺运动勃兴并在新中国获得主导地位,而从前者到后者的转换其实离不...
关键词:当代文学批评 《阿Q正传》 左翼文艺运动 抗战时期 “典型”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艺形式 新中国 
左翼文学批评的裂隙:1932年《地泉》批判再解读
《河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93-98,共6页张剑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CZW046);2013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科创新团队"20世纪文学转型与思想传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6年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中国化视域中的左翼文学思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932年的《地泉》批判在一致的表象下潜藏着诸多裂隙。由于批评者身份与学识上的差异,更由于其写序时的心态与关注点的不同,几篇序言之间甚至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充满了批评与反批评。华汉的自序使得那些潜藏在表面的一致之下的诸多差...
关键词:左翼文学批评 《地泉》 内容侧重 政治焦虑 
鲁迅、胡风与林语堂被引量:1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43-49,共7页钱文亮 
1930年代,鲁迅、胡风与林语堂之间的论战实际上代表着当时文坛两大文学阵营之间的分歧与斗争。胡风对于林语堂的批评,显示了胡风所代表的左翼文学批评话语在当时历史语境下的阐释活力及其思维限度,也提醒人们在今天的文化和理论视野下反...
关键词:鲁迅 胡风 林语堂 左翼文学批评 
批评·理念·话语权——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左翼批评话语生成透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43-50,共8页宁丽萍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左翼文学批评这一新兴力量的崛起是无法忽略。左翼批评家把"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武器向文坛发起进攻,这种批评的方式与左翼文学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并建构出一种话语力量的雏形。今天来看,左翼文学批评...
关键词:左翼文学批评 理念 话语生成 话语权 
“第三种人”与左翼文学批评被引量:4
《文艺争鸣》2014年第8期85-90,共6页吴述桥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批评显得粗糙但充满活力,出现了如鲁迅、瞿秋白、冯雪峰、周扬和胡风等一大批文学批评家,为左翼文学批评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创作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新时期以来充分肯定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批评的积,极...
关键词:文学批评家 “第三种人” 左翼 “左”倾思想 30年代 20世纪 瞿秋白 冯雪峰 
左翼文学批评话语的叙事特征分析被引量:1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4年第2期39-52,共14页张清民 
左翼文学批评是普通文学研究之外的权力话语类型,其叙事特征有四种:批评活动的政治化、批评认识的独断化、批评思维的偏执化、批评语体的檄文化。批评活动的政治化使艺术认识讨论转化为政治思想斗争;批评认识的独断化导致批评家在逻辑...
关键词:左翼文学批评 政治化 独断化 偏执化 檄文化 
澳大利亚的左翼文学批评被引量:2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121-128,200,共8页王腊宝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澳大利亚文学的批评传统"(项目编号:07BWW002)的阶段性成果
澳大利亚的左翼文学思潮由来已久,但左翼文学批评活跃于澳大利亚文坛的时间为20世纪30—50年代。左翼文学批评的核心观念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来自苏联的批评观念主张艺术家应该乐观地描绘社会主义现实和共产主义革命,同时扎根现...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学批评 左翼文学批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新左翼” 多元文化主义 
带着“枷锁”的“跳舞”——胡风左翼文学批评的再认识(四)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36-42,123,共8页陈方竞 朱旭晨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左翼文学研究"(05AZW002);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07J02)的研究成果
胡风理论局限的形成,与他的"大时代"感受与认识直接相关,同时,还可以追溯到他的左翼与非左翼截然对立而难以统一的观念及其笔下的社会庸俗学表现等方面。但是,鲁迅的影响是胡风成为左翼文学批评家更为重要的"根",在"世界观"与"创作方法...
关键词:胡风 批评理论 局限 
“诗”与“散文”的差异——胡风左翼文学批评的再认识(三)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62-66,79,共6页陈方竞 朱旭晨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左翼文学研究"(05AZW002);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07J02)的研究成果
胡风理论个性成就了他,也局限了他。他从"主观战斗精神"出发的文学批评立足的更是"诗",这与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影响相关,在"文艺的起源"上与厨川相接近的认识是更主要的根源,而与鲁迅对此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胡风主要立足于"诗"建...
关键词:胡风 差异 批评理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